摘要:可现实是,立秋不是凉爽的开始,而是“秋老虎”的序章。这时候气温虽略降,但湿热未退,寒凉已至,人体内外的调节机制正经历一次不小的挑战。
立秋一到,不少中老年人就会有种“轻松下来的错觉”。天气似乎不那么毒辣了,晚上终于能关掉空调,感觉“熬过了最难的夏”。
可现实是,立秋不是凉爽的开始,而是“秋老虎”的序章。这时候气温虽略降,但湿热未退,寒凉已至,人体内外的调节机制正经历一次不小的挑战。
有些人一放松,旧病复发、咳嗽上火、腰腿酸痛就接踵而至,甚至有人误以为“换季感冒”,实则是秋季湿邪入体所致。
很多老年人有个误区——以为过了立秋就可以“大吃大补”“敞开洗澡”,结果不是肠胃闹腾,就是血压飙升。
立秋看似是个节气,实则是身体的一次“再考验”。这一天起,必须谨记:“1不洗,忌2样,吃3样”,不是迷信,而是真正对身体的保护。
“1不洗”:立秋不宜洗冷水澡,尤其是晚上
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历?晚上洗个冷水澡,睡觉时感觉凉快了,可第二天早上脖子发紧、腰背僵硬,甚至老寒腿又犯了。
冷水澡本身并非不能洗,但立秋之后,夜晚气温变化大,人体皮肤毛孔在夏日长期开启状态下,突然遭遇冷刺激,极易导致寒湿侵体。
尤其是中老年人,神经系统调节能力下降,冷水刺激容易诱发血压波动、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温差超过5℃的水温刺激,对65岁以上人群的心率和血压影响明显。
正确做法是:改为温水沐浴,水温控制在37℃左右,洗澡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避免洗完立刻吹空调或电扇。身体虚寒者可在洗澡后涂抹艾草精油或姜精油,帮助驱寒。
“忌2样”:忌贪凉、忌久坐
第一忌:贪凉。立秋后的“秋老虎”虽然白天气温高,但早晚温差大,一味贪凉最伤肺脾。
空调房温度动辄调到24℃以下,尤其是夜里睡觉开整晚,清晨起来喉咙干痒、鼻塞头晕,这些都不是“感冒”,而是肺寒导致的免疫力下降。
根据《中华内科杂志》202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秋季因空调低温导致呼吸系统感染的门诊量占全年25%以上。
解决办法不是关空调,而是设置温差差不超过6℃,夜间使用定时关闭功能。午睡时盖腹、夜间护颈,是秋季养肺护阳的关键细节。
第二忌:久坐。中老年人常常夏天懒动,到了秋天更觉得“凉快可以窝着了”。可你知道吗?秋季是“血稠”的高发季,久坐不动导致下肢静脉血液循环减慢,是诱发血栓的隐形杀手。
中国卒中学会2023年的研究指出,60岁以上人群中,久坐超过4小时/天者,其脑梗风险增加38%。
建议:每坐45分钟就起身活动5分钟。可以在阳台做“提踵运动”20次,促进下肢血液回流。腿部有静脉曲张的人群可穿医用弹力袜,防止血液淤积。
“吃3样”:润肺、祛湿、养胃三管齐下
一吃:鸭肉,清热养阴又补虚。在传统中医中,鸭属水禽,性寒,入秋食鸭,可清热滋阴、补虚止咳,对调节“秋燥”有奇效。尤其是老鸭汤搭配莲藕、百合、山药,三味合一,润肺又健脾。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发布的临床数据表明,秋季连续一周摄入含鸭肉的汤类,慢性咽炎症状改善率达72%。
二吃:薏米红豆,利湿健脾。别小看这两样,一碗薏米红豆粥,相当于给身体“排湿毒的清洁工”。秋季湿邪未退,脾虚人群易腹胀、食欲差、晨起口苦,薏米红豆正是对症食材。
但注意一点:薏米偏寒,脾胃虚寒者需搭配桂圆枸杞中和寒性。建议每次煮粥比例为薏米30克、红豆20克、桂圆5克,早餐食用效果最佳。
三吃:苹果煮水,润肺止咳。苹果是秋季的时令果,但很多人不知苹果煮水竟是天然“止咳糖浆”。苹果含有果胶、槲皮素等成分,煮熟后更易吸收,尤其适合秋燥型干咳人群。
将苹果切块,加两片生姜、适量冰糖煮沸10分钟,每晚睡前一碗,有助安神润肺。
为什么强调“吃熟苹果”?因为秋季胃寒人群多,生冷水果伤脾阳。煮熟之后不仅不寒,还温养胃气,尤其适合早起空腹或晚上服用。
冷知识穿插:立秋为何让人“情绪低落”?
你注意过吗?立秋后很多人心情莫名烦躁、易怒甚至抑郁。这是因为季节变化影响大脑神经递质分泌,褪黑素和血清素水平变化直接影响情绪。心理学研究中称为“季节性情绪障碍”,尤其对本就有焦虑、抑郁倾向的老年人影响更明显。
建议立秋后加强晨光暴露,每天早上7点前在阳台晒15分钟太阳,调节生物钟。同时可在饮食中加入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牛奶、南瓜子、香蕉等,辅助提升血清素水平,稳定情绪。
个人建议:立秋后,不妨给身体“减负”而非进补。
很多人一到立秋就开始囤鸡鸭鱼肉、各种汤药补品,可身体真的“受得起”吗?秋季应以“平补”为主,调理肠胃、排湿为先,等到寒露后再考虑进补才更合理。
秋补不当,等于“火上浇油”,尤其是血脂高、血糖不稳、三高人群,盲目进补反而加重代谢负担。
最实用的做法是先“清润”再“温补”。前两周以清润食材为主,如梨、百合、莲子、山药;中后期可逐步加入温养类,如枸杞、黑芝麻、桂圆等。
不要等到身体出问题了,才去想“是不是吃错了”。
总结一句话:立秋不是“放松”的信号,而是“调养”的起点。
参考文献:
[1]吴春华,王海波.老年人秋季情绪变化与神经递质水平的关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24,33(4):412-416.
[2]李静,赵明.秋季空气湿热变化对中老年慢性病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43(9):1123-1128.
[3]张宏,周萍.薏米红豆粥对脾虚型湿热患者调理作用的临床观察[J].中国食疗与健康,2024,20(2):98-101.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对于此文章,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来源:骨科苏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