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乐进京奏响千年唐韵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08 01:20 3

摘要:置身恢弘韵律,感受长安气象;笙管锣鼓齐鸣,奏起历史回响。8月6日,西安鼓乐进京演出、传播千年非遗音律的动人场景登上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全国观众从中感受到西安唐代清音雅韵的风采,和世界非遗西安鼓乐历经千年岁月传承至今的艰辛。

置身恢弘韵律,感受长安气象;笙管锣鼓齐鸣,奏起历史回响。8月6日,西安鼓乐进京演出、传播千年非遗音律的动人场景登上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全国观众从中感受到西安唐代清音雅韵的风采,和世界非遗西安鼓乐历经千年岁月传承至今的艰辛。

世界非遗京城再现千年长安清音

连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笙管齐鸣、鼓乐震天,西安都城隍庙鼓乐社以“笙管奏唐韵鼓乐传文明”为主题,为首都观众带来一场穿越千年的音乐盛宴。这场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演出,不仅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专题报道,也引发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高度关注。

盛夏灼热的气温无法抵挡观众追寻历史旋律的似火热情,《将军令》《阳关三叠》响起,长安城的繁华气象化作一缕穿越时空的文化清风,久久回荡……演出现场,36位来自都城隍庙鼓乐社的成员身着传统唐代乐工的服饰,带着笙、笛、鼓、双云锣等古老的乐器,以庄重的仪式感奏响《出鼓》作为开场。随着鼓点由缓至急,悠远的旋律仿佛将观众带回长安的街市。在演奏《步步娇》时,乐师们以“坐乐”形式围坐成圈,笙管交织,音韵婉转,展现了唐代宫廷音乐的大气恢弘的典雅风格。而《将军令》则再现了古代将士出征的豪迈气势。

西安鼓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周边地区的大型民间锣鼓乐、吹管乐合奏乐种,源于唐代燕乐,后融入唐宋宫廷音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型民族古典音乐形式,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西安鼓乐曲目丰富、内容广泛、调式风格多样、曲式结构复杂多样,演奏形式有坐乐、行乐,其中还包括有套曲、散曲、歌章、念词等。如今,西安地区仅存的六家民间乐社将古老的音乐形式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至今。西安鼓乐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西安名片,象征长安的繁华与荣耀,传承着一代又一代秦人的气节与精神。

央视聚焦来自西安的古老声音

6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以“非遗遇上暑假、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为题,深度报道了西安鼓乐进京演出的场景,镜头不仅捕捉了乐师们精湛的演奏技艺,还特别记录了非遗馆内设立的互动体验区——孩子们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尝试敲击座鼓、学习辨识古老的"工尺谱",甚至手持笙管模拟演奏,现场笑声不断。

都城隍庙鼓乐社现任社长、西安鼓乐博物馆馆长张昭介绍:"西安鼓乐至今仍保留着唐代'俗字谱'记谱方式,曲式结构复杂,演奏技法严谨。比如《青天歌》运用了'散—慢—中—快—散'的节奏变化,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美学。我们的乐谱全靠师父一句句教、徒弟一遍遍练,存世千年的曲目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现在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代表着我们一代代中国人的气节和精神。”

一位带着孩子前来观演的家长接受采访时感慨:"小朋友原本对传统音乐不感兴趣,但今天看到真实的古乐器,听到这么震撼的演奏,眼睛都亮了,一直问'妈妈,这是唐朝的声音吗?'"

据介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暑期推出的“遇见非遗”系列活动,已举办36场展演,除西安鼓乐外,古琴、昆曲、皮影戏等非遗项目也通过互动讲解、工作坊等形式,让年轻一代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民俗专家王智表示:“西安鼓乐的进京演出不仅是一次艺术展示,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正如央视报道中所说:"让千年古乐走进现代生活,才能让文化遗产真正'活'在当下,传承未来。"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职茵 实习生 谢思琪 屈思语 受访者供图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