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连日来,河津市市政公用服务中心聚焦环境卫生痛点难点,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通过细化责任、创新举措、强化监督,城市环境显著提升,让城市“颜值”与市民幸福感同步攀升。
市市政公用服务中心:“细”处着手 “绣”出城市新容颜
■融媒体记者 赵阳飞
连日来,河津市市政公用服务中心聚焦环境卫生痛点难点,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通过细化责任、创新举措、强化监督,城市环境显著提升,让城市“颜值”与市民幸福感同步攀升。
“花式收运”破解积存难题
在市区各条道路上,垃圾对接车穿梭不停,“垃圾不落地、环境更美丽”的宣传语循环播报。为实现垃圾“日产日清不积攒”,我市实行“早、中、晚”三班制,对511个点位的2650个垃圾桶进行至少三次收运。同时创新采用“上门收集”“定时定点收集”“巡回收集”等模式,从源头减少二次污染,让垃圾“跑”得及时、“消”得干净。
“协同作业”焕新城市底色
精细化作业,让道路“焕新”有了新打法。在华兴路上,高压冲洗车、机扫车、雾炮车协同作业,多模式清洁让路面焕然一新;新耿街上,工作人员手持冲洗枪,对人行道、停车位容易积尘区域“靶向清洁”。全市推行“扫、洗、洒、清、擦、除、治、防、检、担”十字作业法,通过延长夜间保洁时间、增加作业点位和人员配置,确保城区环境卫生面貌全面提升。
“精细保洁”守护城市温度
清晨广场,环卫工人卫春菊十年如一日,细致擦拭长椅、花坛边缘、果皮箱等“城市家具”。“以前打扫干净就行,现在要‘精雕细琢’,市民摸起来干净,坐得才安心。”她的坚守,是无数环卫工人践行精细化标准的缩影,从路面到公共设施,保洁维度延伸、标准细化,让城市设施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品质管理”点亮便民窗口
“方便之处”见真章。我市着力打造精品公厕,制定《创建星级公厕实施方案》和《公厕管理办法》,全市46座公厕全部实行24小时开放。如今走进市区公厕,无异味、环境整洁已成常态。市民姚振东感慨:“公厕干净了,城市品质感就出来了,这些细节里藏着城市的温度。”
从人工保洁到机械化清扫,从“城市家具”擦洗到公厕管理,每一项精细化举措的落地,都在精雕细琢着城市容颜。焕然一新的环境,让市民在细微之处真切感受到生活品质的提升与城市的温度。
来源:河津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