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八十六医院中医科立秋敛护指南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08 07:48 1

摘要:“立秋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北京时间8月7日(星期四),我们迎来夏秋之交的转折节气——立秋。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虽名为“秋”,但 “伏天的热”(三伏未出) 叠加上“秋气的燥”,形成了独特的高温未退、湿气渐减、燥气初起的“燥伏并存”气候特征。人体易出现津液耗伤、

来源马鞍山八十六医院订阅号

“立秋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北京时间8月7日(星期四),我们迎来夏秋之交的转折节气——立秋。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虽名为“秋”,但 “伏天的热”(三伏未出) 叠加上“秋气的燥”,形成了独特的高温未退、湿气渐减、燥气初起的“燥伏并存”气候特征。人体易出现津液耗伤、肺气失宣、脾胃失调、秋乏倦怠等状况。马鞍山八十六医院中医科特别提示:值此 “燥伏交替” 的关键节点,养生需 “收敛阳气,润燥养肺,健脾和胃” —— 既要顺势收藏为秋冬蓄能,又要化解余暑、抵御初燥。以下是立秋专属调护指南:

起居:顺天时敛阳气,防燥保暖巧平衡

“秋冻”有度看体质:

青壮年/平和质: 可适度接受凉爽刺激(如早晚穿短袖),增强皮肤腠理御寒能力。关键部位: 颈背(大椎穴)、肚脐(神阙穴)、脚踝(三阴交)务必保暖!避免风寒直入。老人/儿童/阳虚质(畏寒): 不宜“冻”,应及时添加轻薄外套,尤其护住肩背、腹部。

子午觉:养阴安神“充电宝”:

晚睡底线:争取 22:00前入睡(顺应阳气收敛入阴)。熬夜最伤阴血,加剧秋燥。午间小憩:11:00-13:00(心经当令),闭目或小憩 15-20分钟,能有效敛心火、养心神、解秋乏。

晨起养肺“黄金功”:

醒后叩齿咽津: 闭目,上下牙齿轻叩36次。待口中唾液(金津玉液)充盈,分3次缓缓咽下,意送丹田。此功 生津润燥、灌溉脏腑。

饮食:润为主,酸增甘,健脾土生肺金

立秋“润三白”:

梨(冰糖炖梨/秋梨膏): 生津润燥、清热化痰,对付秋咳咽干最佳。百合(百合银耳羹/西芹炒百合): 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缓解燥热失眠。莲藕(莲藕排骨汤/凉拌藕片): 健脾开胃、益血生肌,补而不燥,马鞍山当季佳品。

解燥饮升级版:

五汁饮(梨汁+荸荠汁+鲜芦根汁+麦冬汁+藕汁): 经典润燥方,生津止渴力极强,适合口干舌燥、皮肤干痒者。(可去中药房配制成膏方或遵医嘱)

乌梅陈皮饮(乌梅+陈皮+少量冰糖/蜂蜜): 酸甘化阴、理气健脾、生津开胃,专克秋乏没胃口。

立秋忌口重点:

过度辛辣: 姜、蒜、辣椒、花椒等辛散耗气伤津,加重秋燥症状(咽痛、便秘、干咳)。

寒凉瓜果过量: 西瓜、甜瓜等大寒之品立秋后宜减量,尤其脾胃虚寒者,防伤脾阳致腹泻。

情志运动:宁心神,缓导引,宣肺络

穴位按摩“安神方”:

太渊穴(腕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肺经原穴。拇指轻柔按压3分钟,补益肺气、缓解胸闷气短。

合谷穴(手背虎口,第一二掌骨间): 大肠经原穴。拇指按压3分钟,疏风解表、通络止痛、调畅情志。

运动“避燥缓收”原则:

绝对避开: 正午高温干燥时段(10:00-15:00)。优选时段/项目: 晨曦或傍晚进行 散步、太极拳、八段锦。强度以 周身微热、微微汗出 为度,切忌大汗淋漓 耗伤津液。

中医科特别提醒:警惕“秋老虎”+“秋燥”双重夹击: 防暑降温、补充水分仍不可大意,同时注重润燥。辨体施养是关键: 阴虚、气虚、痰湿等不同体质人群调理重点各异。如有明显不适(如持续干咳、咽痛、鼻衄、乏力、食欲不振、便秘或便溏等)或需个性化养生方案,请及时至我院中医科就诊咨询。

来源:女人健康新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