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它不像感冒能通过空气传播,也不会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染,这“帮凶”是我们熟悉的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和埃及伊蚊。潜伏期为1~12天,常为3~7天,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当感染病毒的人被蚊子叮咬后,病毒会在
基孔肯雅热到底是什么?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它不像感冒能通过空气传播,也不会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染,这“帮凶”是我们熟悉的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和埃及伊蚊。潜伏期为1~12天,常为3~7天,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当感染病毒的人被蚊子叮咬后,病毒会在蚊子体内“安家”,8~10天后,这只蚊子就成了“移动病毒库”,再叮咬健康人时,病毒就会顺着唾液进入人体,引发感染。
“疼痛三部曲”
1、高烧突袭,感染后3~8天,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最明显的症状就是高烧,体温直冲39℃以上,可能持续1~7天,易被当成普通感冒,但它很少有咳嗽、鼻塞,更多是“纯发烧+浑身酸疼”。
2、关节剧痛,高烧还没退,病毒就把“矛头”对准了关节,病毒专门破坏关节滑膜,引发炎症,尤其是手腕、脚踝、手指等小关节,引起剧烈疼痛。严重时端杯子、走路都困难,甚至弯腰、翻身都疼得龇牙咧嘴-这就是“弯腰病”的由来。这种疼痛还会“游走”,今天手腕疼,明天可能转移到膝盖,让人防不胜防。通常1周-3周缓解,部分病人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3、皮疹:发烧后2~5天,约一半人会出现红色斑丘疹,从躯干蔓延到四肢,这是免疫系统反击时,皮肤作为“战场”留下的痕迹。
基孔肯雅热如何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临床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以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为主,具体措施如下:
一、 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避免劳累,以促进身体恢复。
2、隔离护理:由于该病通过伊蚊传播,患者在发热期间应做好隔离,避免被蚊虫叮咬,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
3、饮食调整: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保证充足的液体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二、对症治疗
1、退热止痛:发热、关节疼痛明显时,可使用(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缓解症状,注意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因其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2、缓解关节症状:关节疼痛明显者:建议卧床休息,受损关节应制动,避免负重和剧烈运动(如爬山、长跑等),防止加重关节损伤。
3、急性期关节剧烈疼痛且不能忍受者,用对乙酰氨基酚减轻不适,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急性期过后,关节仍疼痛者,可适当采用物理治疗(如冷敷、理疗);可使用局部外用贴剂,未能控制的慢性关节炎协同中医调理。
三、处理并发症:
密切观察病情,尤其是老年患者、有基础疾病者,需密切监测体温、血压、意识状态等,如出现病情加重(如持续高热、呼吸困难、剧烈头痛等),应及时就医,需住院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四、监测重症预警指标:
意识状态,生命体征,液体入量,尿量,血小板,电解质,肝功,出凝血功能等。
五、避免盲目使用抗菌药物;
六、其他疗法:热敷、经皮神经电刺激等物理疗法可能有益。
七、心理支持:长期疼痛和功能障碍可能影响心理健康,需要关注和支持。
基孔肯雅热如何预防?
防蚊灭蚊是关键,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清理蚊虫孳生地:伊蚊喜欢在小型积水处产卵,及时清理家中花盆托盘等容器中的积水,每周给花瓶换水洗内壁,从源头减少蚊子滋生。
2、做好个人防护:在清晨、黄昏等蚊子活跃时段,减少前往树荫、草丛、水边等蚊虫密集区域;外出时尽量穿长袖衣裤,室内使用蚊帐、纱窗、电蚊拍或点燃蚊香(注意通风)。
3、及时发现与隔离:如果出现突发高热伴关节剧痛,且近期有蚊虫叮咬史或去过疫区,应及时就医。患者在急性期(发病后1周内)需做好防蚊措施,避免被蚊子叮咬后将病毒扩散给他人。【妇幼健康科普】
来源:渭南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