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纪念中国石油成立75周年、“八三”工程会战55周年,管道局以“弘扬‘八三’精神 激扬奋进力量”为主题,举办了企业文化故事讲述大赛。
这是为您推送的第 4569 篇文章
引言
为纪念中国石油成立75周年、“八三”工程会战55周年,管道局以“弘扬‘八三’精神 激扬奋进力量”为主题,举办了企业文化故事讲述大赛。
为了让大赛中那些饱含赤诚与深情的石油管道故事走出赛场、走进更多人心中,我们特别遴选出一批优秀故事,将通过管道局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媒体平台陆续与大家见面。让我们一起感受“八三”精神的力量、在新征程中书写管道局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李曾珍
管道局研究院焊接工程师
从车间认焊材、听电弧声学起
到带领团队在国际项目上突破技术难关
十年间,焊枪换了又换……
今天
让我们一起来
听听她的故事
我是来自研究院焊接技术中心的李曾珍。我是一个带着四川宜宾燃面热辣劲儿、在河北廊坊扎根十年的焊接工程师。今天,我跟大家聊聊这十年里我慢慢走近“八三”精神的故事。
车间里的“火辣”启蒙
2015年,我初到研究院焊接中心,正好赶上“一年车间锻炼”培养计划。那时的我,就像火锅里刚下锅的毛肚儿,又生又脆,而车间就是最好的锻造炉。
我的第一位师父宋龙龙带我扎库房、认焊材。J557焊条性子烈,像辣椒面;ER50-6焊丝柔中带刚,像宜宾芽菜……
跟着师父守在车间,看焊缝在不同季节里生长。半年后,我可以从电弧的“嗞啦”声里听出焊接好坏,就像四川茶馆里的老茶客可以听水声辨水温!
后来,我转场无损检测,跟随第二位师父王俊红,拍射线、看底片,超声问诊、磁粉循迹,把脉焊缝,活脱脱成了个“管道郎中”。
正是这一年在车间里的摸爬滚打,让我明白了:技术人的底气,是在车间里“蹲”出来的,是焊花里“烤”出来的!
这,是“艰苦创业、勇于实践”教我的第一课:扎根一线,才能把技术焊得扎实;干一行得有钻一行的狠劲!
国际舞台的“硬核”突围
2020年,我以技术负责人的身份,接下东非原油外输管道项目(EACOP)的相关工作。这是管道局首次对接法国道达尔公司这样的高端欧洲业主,也是研究院第一次从投标阶段就主导焊接检测技术全流程。
我还打着“练口语”的小算盘,现实却被全英文技术要求浇了个透心凉——那感觉就像吃火锅没香油,浑身不得劲儿!
但川妹子认怂?不存在!
语言不熟,我可以对着词典逐个学,可业主极高的环焊缝验收指标,又给了我一记“重拳”。
标准有多高呢?既要高强度,又要高塑性,还要确保足够韧性,简直比四川厨子做的“又麻又辣又鲜”的菜还要难搞。我们查遍国内外资料,竟没有一家能达到这样的标准。
为攻克这个关键指标,我们成立了国际小组突击队。我带领团队在线上与业主逐条厘清细节,在线下连续三个月泡在车间,改坡口、调参数、盯焊道,数据出来就扒曲线找问题,总结、调整……焊了上百道口,做了上千个试验点,画了上万条曲线。
其间,看着接连失败的结果,我心里确实憋得慌,提不起劲儿——像火锅里煮老的鸭肠,没了脆性。可瞧见我们团队在车间、实验室连轴转的身影,那股劲儿噌地又上来了,我用四川话打趣队友:“加油,扛过去又是条汉子!”
我们继续埋进数据堆,查异常、理思路、定方案,试验、验证,一遍遍来,硬啃了一整年。
当实打实的数据摆到面前,业主才算松了口,把标准换成我们CPP的技术、工艺和装备!我们凭实力赢得了道达尔的认可!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所谓“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从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是遇到坎时,一群人敢并肩向前的拼劲儿,是我从“没底”到“托底”的底气。这,是“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教我的第二课。
传承中的“沸腾”力量
如今,我带领团队续写着CPP和道达尔的故事。当队友问我“我们还要走多远”时,我说:“过了东非,咱们还要去巴新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这十年,我从长江头追到渤海畔,焊枪换了一把又一把,但焊枪下的火始终没灭。
这火,是前辈传下来的“八三”火种,是逢山开路的闯劲儿,是精益求精的韧劲儿,更是代代相传的责任心。我们相信——信念永远滚烫,焊花永远烂漫!
喜欢本篇文章,请在文末右下角“点赞” “在看”吧!
文图 | 研究院提供
编辑 | 郭顺姬
审校 | 苑晟祥
监制 | 刘涛
来源:中国石油管道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