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Dan Wang(我不知道他的中文名,王?汪?),7岁随家人移民北美,现在是知名的经济分析师,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任研究员。
Dan Wang(我不知道他的中文名,王?汪?),7岁随家人移民北美,现在是知名的经济分析师,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任研究员。
他对中国问题的分析,非常有洞察力,在国外知识界很受重视。
2017年~2023年,他住在上海,并在国内各地旅行。
疫情后,他回到美国,开始专心写作一本关于中国的新书。上周,他宣布写完了,并且本月就要出版,书名叫做《冲:中国对未来的探索》(Breakneck: China’s Quest to Engineer the Future)。
他在个人网站上,写了一篇长文[1],介绍这本新书,内容很有趣。下面是我的一点摘录。
1、
这本书始于2021年的一次旅行,我从贵阳骑行到重庆。
我欣喜地发现,重庆这个西部省份的基础设施,比加州或纽约要好得多,而后两个地方的富裕程度比重庆高出几个数量级。
在令人叹为观止的青山绿水间,五天的艰苦骑行让我瞥见了真正的中国。它远不止于高耸的桥梁、宏伟的基建,而是在进行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工程,试图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问题。
2、
2023年我回到美国,在耶鲁法学院待了一段日子。那里是精英法学院,是雄心勃勃、想要跻身美国政府高层的人的捷径。
这段日子让我强烈感受到,美国是一个律师社会。
律师在美国社会占主导地位,这促使美国沦为一个诉讼至上的否决制国家。无论你想做什么事,反对者都会试图通过律师来否决你。
我相信,如果美国如此执着于一个主要为富人和权贵阶层服务的体系,它就不可能继续保持强国地位。
3、
我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点:中国是一个工程国家,它用大型工程(包括社会工程)来解决物质和社会问题,而美国则是一个律师社会,它用法律阻止几乎所有的事情,无论好坏。
除此之外,美国人和中国人从根本上来说很相似:永不停歇,渴望走捷径,最终推动着世界上大多数重大变革。
中国和美国的竞争不应该用上个世纪的陈词滥调来解释,比如社会主义 vs 民主主义。两国经常以竞争的名义,实现那些最疯狂的梦想,探索自己的道路。
4、
“工程国家”与“律师社会”的对比,可以解释很多事情。
美国依赖法律手段,比如征收关税和设计各种严苛的制裁机制。而中国则专注于用工程创造未来,比如建造更好的汽车、更美丽的城市、更大规模的发电厂。
5、
工程师并非能言善辩,往往表达不出他们不理解的内容,所以尽管中国在海外修建了道路和桥梁,但它们难以激发中国在全球的文化吸引力。
6、
我写这本书,部分原因是为了整理自己对中国的看法。
中国建立了一个资源丰富国家的良好运营模式。它在过去四十年里修建了多少英里的公路、建造了多少座新的核电站、生产了多少钢铁,写出来真的令人震惊。
我认为,美国不必像中国那样去建设基础设施,只要达到法国、日本或西班牙的建设成本水平就足够了。
尽管如此,美国仍然应该向中国学习。中国在公共交通、充足的住房、功能齐全的城市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功。
7、
美国太多地方感觉像是被完好保存下来的、曾经的伟大文明的遗迹。美国人应该更清晰地审视那些通常被忽视和蔑视的工业成就。
8、
2024年底,我再次去上海,发现消费降级是真实存在的。高档餐厅不再难以预订,川湘菜馆正在占据主导地位。许多餐厅的菜品都是在集中式配送中心制作的。越来越多的餐厅更注重外卖,而不是堂食。而且,似乎有一种趋势是,三线城市的连锁餐厅正在向一线城市迁移,以更便宜的价格提供略逊一筹的菜品。
最糟糕的是网红文化。中国的网红文化比美国浓厚得多。在公共场所,随处可见许多人对着手机自拍。任何迷人的地方,无论是咖啡馆还是山顶,都挤满了专心拍照的人。在中国,经常可以看到情侣或朋友聚餐时几乎不怎么互动,只是低头看着手机。我记得有一次在上海丽思卡尔顿酒店喝咖啡,一群女孩坐在我旁边,围着蛋糕互相拍照,竟然拍了一个多小时。网红文化促使餐厅的菜肴更注重拍照效果,而不是味道。
9、
我没有在这本书的任何部分使用 AI。一位经济学家曾写道,他人生中大约有一半时间没有接触过互联网,这让他在互联网出现后更能体会到它的价值。我突然想到,三十年后,回首往事,我也会发现自己的人生分成 AI 之前和 AI 之后。
为了更贴近 AI,我最近搬了家,从耶鲁大学来到斯坦福大学胡佛历史实验室,现在我是那里的研究员。我原本想留在纽约市,但湾区太有吸引力,我决定今年年底重新开始写我的年度信件。硅谷是一个和中国一样奇特而又引人注目的地方,我感觉搬到那里完全合适。
来源:ruany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