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意气绽英伦 教育之花跨海开——记沈阳学子中英青少年人文交流营活动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08 08:40 1

摘要:英国哈罗公学的古老礼堂内,穹顶高耸,橡木长椅分列两侧,空气中弥漫着历史沉淀的厚重感。忽然,一阵清亮而整齐的诵读声打破了静谧——“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来自辽宁沈阳的学子们双目炯炯,声音激昂,那声音里有少年人的热血,有新时代的担当,更有跨

人民网记者 王斯文

英国哈罗公学的古老礼堂内,穹顶高耸,橡木长椅分列两侧,空气中弥漫着历史沉淀的厚重感。忽然,一阵清亮而整齐的诵读声打破了静谧——“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来自辽宁沈阳的学子们双目炯炯,声音激昂,那声音里有少年人的热血,有新时代的担当,更有跨越山海、让世界听见中国少年之声的力量。

沈阳学子在哈罗公学齐声诵读《少年中国说》。沈阳市第七中学供图

今年暑期,沈阳市教育局积极落实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精心组织低年级中学生参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指导策划的“中英青少年人文交流营”研学活动,可以说这是沈阳教育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教育强国、打造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深化全球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实践。在此次为期15天的中英文化交流之旅中,来自沈阳市第一二六中学和沈阳市第七中学的51名学生的出色表现,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沈阳青少年的国际视野与文化自信,也从侧面反映出沈阳城市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的稳步提升。

一场双向奔赴的文化交流

“邓校长叮嘱我们要守时、文明、自律、自省,鼓励我们要主动沟通,尊重差异,这才是此次交流的真正意义。”出发前,沈阳市第一二六中学孙嘉怿与同行的小伙伴们满怀着期待与憧憬,异常兴奋。

地铁站里等待换乘。沈阳市第一二六中学供图

飞机抵达英国希思罗机场后,学生们有序地入住到当地的寄宿家庭中。迎接孙嘉怿的是Mercy一家。公寓不大,却充满着温馨的生活气息,当女主人Mercy温柔地询问:“明早想吃煎蛋还是吐司?”“煎蛋!”孙嘉怿脱口而出,很快融入其中,把自己当成了这个家庭的一员。

来自沈阳市第七中学的朱秀琪与另外三位同学住在Marelia家中。在这里,他们不仅品尝到地道的英式美食,还亲手烹制了简单可口的西红柿炒鸡蛋。“没想到第一次做饭居然这么顺利!Marelia一家赞不绝口,瞬间光盘!”朱秀琪兴奋不已,“希望有机会让他们来我家做客,尝尝沈阳有名的鸡架和我妈妈做的家乡菜。”

尽管语言、饮食和生活习惯存在差异,但寄宿家庭的热情与真诚让学生们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节奏。

为当地学生送上亲手绘制具有沈阳特色的书签。沈阳市第一二六中学供图

研学首周,学生们进入伦敦本地学校插班学习,体验英国初中生的课程。“原来英国中学生也要为二次函数抓耳挠腮。”沈阳市第一二六中学孙语彤笑着说。数学课上,老师在白板写下复杂的题目,孙语彤几乎没有思考就说出了正确答案。“你们中国人都是数学天才吗?”不同肤色的同学围着孙语彤,七嘴八舌地询问着许多关于中国的话题。

课间休息时,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们带着不同的口音挤在走廊和操场上。非洲男孩的饼干、菲律宾女孩的软糖、中国学生的魔芋爽……这种多元交融的氛围,让研学手册上的“国际化”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与当地学生合影。沈阳市第七中学供图

在交流过程中,中英两国的老师也就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及课程设置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大家不约而同地发现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的地方。一位友好学校的校长特别提到,今年11月将到中国参加世界校长论坛,这充分体现了英国教育界对中国教育发展的浓厚兴趣。“教育无国界,优质的教育理念值得相互借鉴、共同提升。”沈阳市第一二六中学党委书记、集团校长邓华说。

让世界了解中国沈阳

“你们听说过中国有个城市叫沈阳吗?沈阳有个中国工业博物馆,馆里有两张对比照片,一张是百年前的铁西工厂里,工人正操作着从英国引进的机床;另一张是现在的铁西工厂里,机器人在智能化生产线上精准作业。”沈阳市第一二六中学学生侯禹泽给英国小伙伴讲起家乡沈阳如今的变化,眼神里满是自豪。

为了让英国的小伙伴能直观感受沈阳的工业基因,同学们特意带来了迷你版的“复兴号”模型——其核心轴承便产自沈阳机床。“我们的高铁能跑得这么快,背后是沈阳制造的硬核实力。”学生们边演示模型边介绍,“现在,沈阳的机器人还走进了你们的汽车工厂、医院手术室呢!”

“这是400年前清朝初期的宫殿,比白金汉宫的历史还要悠久。”沈阳市第一二六中学杨喜茹指着手中的绘画作品,细细讲解飞檐上的龙纹寓意,“沈阳故宫的红墙金瓦里,藏着满汉文化融合的故事,就像沈阳这座城市,始终在传承中创新。”她还邀请英国的小伙伴们用毛笔蘸墨,写下“沈阳”两个字,希望有机会也能到自己的学校来参观。

“冬天的沈阳,才是真正的童话世界!”当沈阳城市宣传片播放出冬季滑雪场震撼雪景时,英国学生们发出连连惊叹。“在零下20摄氏度的滑雪场,我们一边吃着冰糖葫芦,一边体验冰雪项目,在棋盘山的雾凇里写诗,还能在室内滑雪场和世界冠军学滑雪!”

……

在课余时间的沟通交流中,来自沈阳的中学生们更是自觉担当起“城市形象大使”的角色,用带有东北口音的英语、生动的影像和亲手绘制的美术作品,从工业记忆到故宫古韵再到冰雪激情,给英国的师生们呈现了一幅关于沈阳的立体画卷,让英国友人增进了对沈阳的了解,让大家看到了沈阳的过去与现在,更传递出这座城市面向未来的发展活力。

在地铁里向英国人介绍沈阳。沈阳市第七中学供图

对于沈阳市第七中学教务副主任田芮嘉来说,这次研学活动不仅让她看到了孩子们的独立和成长,更让她这个政治老师对文化自信有了更深的感触。

而当地学生也乐于了解中国文化,积极学习中文。听着那些略显生硬的口音,田芮嘉不由得想起了那首熟悉的旋律——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我和孩子们都真切感受到,我们不仅是到英国学习体验,其实也在实现文化输出。”

而将这份文化自信推向高潮的,是在英国哈罗公学那场公开展演。参与此次研学活动的三个城市三百余名学生,带来了十余个精彩节目。曼妙优雅的扇子舞流转着东方美学的神韵,墨色氤氲的水墨画晕染着山水意境的空灵,刚柔并济的中国功夫和古典舞则尽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他们用最生动的方式,尽情展现着沈阳青少年的文化传承与自信风采。

交流展演。沈阳市第七中学供图

临行前,哈罗公学的老师握住带队老师的手:“过去,我们对沈阳的印象停留在‘工业城市’;现在,你们的学生让我们看到了一座有历史厚度、有发展速度、更有生活温度的城市。”而沈阳学生们的行李里,装满了英国伙伴的礼物和信件,信中不约而同地写着:“期待在沈阳相见。”

沈阳市教育局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葛超表示,师生们的出色表现得到了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的充分肯定,将总结提炼此次研学活动的有益经验,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沈阳样本”,为后续中外人文交流活动提供示范和参考。未来,沈阳市将持续推进教育对外开放,让更多沈阳学子有机会走向世界,也让世界通过教育交流的窗口,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了解沈阳。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