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学子三下乡|——科学种子破土成长,红色基因童声传唱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08 05:53 1

摘要:夏日的小凉山校园里,既有放大镜下种子胚芽的细微颤动,也有“红日升在东方”的嘹亮歌声;既有实验记录的认真笔触,也有“少年强则国强”的铿锵诵读。7月22日,滇鲁情深,‘翼’同前行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带着科学与艺术的“养分”走进乡村,为孩子们送上了一堂堂扎根大地、

夏日的小凉山校园里,既有放大镜下种子胚芽的细微颤动,也有“红日升在东方”的嘹亮歌声;既有实验记录的认真笔触,也有“少年强则国强”的铿锵诵读。7月22日,滇鲁情深,‘翼’同前行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带着科学与艺术的“养分”走进乡村,为孩子们送上了一堂堂扎根大地、直抵心灵的成长课。

“一株植物如何从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不同方向摆放的种子,根为何总是朝着地下生长?”自然科学课堂上,队员们手持解剖工具,引导孩子们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从花生到大豆,从单子叶到双子叶,孩子们透过放大镜发现,看似平凡的种子里,藏着大自然精心设计的“生长蓝图”。

图为学生在自然科学课上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结构。

“把种子倒着放,根会往上长吗?”带着这个充满童趣的问题,孩子们开始了探索之旅。他们将蚕豆种子以正放、倒放、横放等不同方式置于湿润的纱布上,用好奇的眼睛观察着生命的奇迹。在葵花籽播种实验中,孩子们认真记录下“超过4厘米难出苗”的科学现象,在实践中领悟到“种地也要讲科学”的真谛。

每粒种子都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当看到视频中的种子顶破种皮、冒出嫩芽的瞬间,孩子们真切感受到:原来在适宜的环境中,这小小的生命竟能迸发出如此惊人的力量!

实践团以种子为媒,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孩子们手中可触摸、可感知的生动课堂。当科学的种子在童心中悄然萌芽,这种寓教于乐的实践教育,正将“为什么”的好奇心,化作“原来如此”的认知喜悦,让探索的乐趣在孩子们的笑脸上绽放。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朗朗书声中,孩子们齐声诵读《少年中国说》。从“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蓬勃气象,到“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的壮志豪情,孩子们的声音格外洪亮,稚嫩的脸庞上绽放着自信的光芒。

图为小凉山学校学生在艺术素养课上诵读《少年中国说》。

《万疆》的旋律悠扬响起。“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孩子们跟随队员们学唱,在“一砖一瓦岁月浸红墙” 的歌词中触摸历史的厚重,从“吾国万疆以仁爱” 的韵律里感悟文明的温度。孩子们用清澈的歌声,唱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民族精神的传承。

实践团文化为根基,用艺术作纽带,引领孩子们在经典旋律中读懂历史的深沉,在动人歌声里体会家国的情怀。这一刻,爱国主义的种子正在童心中生根发芽,文化自信的幼苗在歌声中茁壮成长。

实践团以“科学+人文”的双重滋养,为乡村孩子打造了全方位的成长课堂。在自然实验中,孩子们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力量”,在艺术课堂里用歌声诉说“心中的家国”,这种“实践+浸润”的教育模式,为乡村少年打开了认知世界的全景视窗。

图为学生们在不同课堂的学习过程。

这个夏天,小凉山的校园里绽放着希望的光芒。那些在实验中萌发的好奇心,在歌声中升华的爱国情,正如破土而出的新芽,必将长成撑起民族未来的栋梁之材。这正是新时代乡村教育最美的图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科学与人文的交响中,奏响属于自己的生命乐章。

来源:教院爱翼新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