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访华”之前,莫迪要先去“日本”,印度这个动作意味着什么?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08 09:49 2

摘要:已经定了!印度总理莫迪将在8月31日至9月1日期间访问中国,目的是参加在我国天津举办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这个时间点很微妙啊,似乎刻意回避“9.3大阅兵”,不刺激日本。

已经定了!印度总理莫迪将在8月31日至9月1日期间访问中国,目的是参加在我国天津举办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这个时间点很微妙啊,似乎刻意回避“9.3大阅兵”,不刺激日本。

更加重要的是在访问中国之前,莫迪还要先去趟日本——8月30日访问日本,与日本首相石破茂共同参加两国年度峰会。换言之,莫迪此次东亚之行的行程设计,堪称印度“平衡”外交的精密演绎。

印度的东亚政策很微妙啊!

印度总理莫迪将在8月30日飞抵东京与日本首相石破茂进行年度峰会后,然后于次日转赴中国天津出席上合组织峰会,全程仅31小时——这一高度压缩的行程背后,隐藏着多重战略考量。

首先是时间窗口的精准切割,莫迪刻意将访华时间锁定在8月31日至9月1日期间,不仅避开了9月3日中国抗战胜利纪念阅兵,更通过“日本先行”的次序安排,向美日同盟释放明确信号。

那就是:印度虽参与中俄主导的多边机制,但不会全盘倒向“东方阵营”。这种时间切割背后,是印度对美国近期施压的无声反击——特朗普政府多次威胁要对印度商品加收25%的关税。

还威逼印度不要采购俄罗斯能源,甚至讽刺“印度是一个不重要的国家”,将美印关系推至冰点。莫迪借日本之行对冲访华风险,既避免刺激华盛顿,也向国内展示其“战略自主”形象。

其次是经济议题的双轨推进。在东京,莫迪将重点解决日本企业的贸易关切,尤其是印度市场准入壁垒;而在天津,他急需与中国协调“三大经济合作”问题——恢复中印直航(已达成加快恢复共识)。

放宽稀土出口(印度军工80%依赖中国稀土)、吸引百亿美元基建投资。这种“东西兼顾”的策略,实为应对国内危机的务实选择——印度对华贸易逆差已达千亿美元,汽车产业链因稀土短缺濒临停摆,亟需通过多元合作破局。

莫迪的“双轨经济外交”实则是印度在贸易困局中的自救突围。当对华千亿美元逆差压得产业喘不过气时,他在东京承诺放宽日企市场准入(如允许丰田增持工厂股权),实为换取日本半导体设备转移,缓解“印度制造”技术空心化。

而在天津急求中国放宽稀土出口,暴露出印度军工的致命软肋——其国产“光辉”战机因缺少钕铁硼磁体,70%零件被迫进口。更精妙的是,莫迪将两大经济体诉求嵌入不同框架:

对日谈经贸时捆绑“印太安全合作”,换取日本暂停跟进制裁;对华谈稀土时则强调“上合组织供应链稳定”,以多边机制淡化双边依赖。

这种“拆东补西”的策略虽显被动,却折射出新兴经济体在大国博弈中罕见的韧性:用市场换技术,以地缘换资源,在美中日俄的夹缝里硬生生凿出一条生路。

第三是地缘棋局的动态平衡,值得注意的是:莫迪此行暗含对日本的“安抚”意味。日本首相石破茂因参议院选举失利面临辞职压力,印日峰会原定议题可能生变。

而印度在QUAD框架下的角色本就尴尬:美国要求其增加军费分摊、购买高价武器,却未兑现贸易承诺。选择先访日再赴华,莫迪既避免被解读为“弃日亲华”,也为日后与美日周旋预留筹码。

更微妙的是,他刻意回避9月3日阅兵,既因印度二战历史认知存在争议(部分抗英势力曾与日本合作),也避免触动印日敏感的防务纽带。若与石破茂谈的不愉快,日本没有给予印度额外的优待。

不排除莫迪在访问中国的时候,借“主宾方的热情邀请、本国学者的执意呼吁”之机延长访华时间,顺便参加阅兵——印度历史学家维杰·普拉沙德(Vijay Prashad)公开建议莫迪参加中国在9月3日举行的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式。

普拉沙德的建议体现了印度国内希望借力中俄破解美国围堵的声音,但莫迪政府基于现实政治利益(尤其是对美关系、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及历史包袱),目前选择的是“有限接触中国”策略。

这一平衡策略既向国内展示“战略自主”,又为日后与美日讨价预留筹码。这种在霸权铁幕下精准腾挪的韧性,恰恰是新兴力量重构国际秩序的缩影:不选边站,又想要让各方让渡利益

第四是外交韧性的现实投射,这场“日本—中国”双城记,本质是印度在霸权压力下的突围。当特朗普将印度与巴基斯坦“同等关税对待”时,莫迪以行动证明:印度既可在7月签下15万吨中国豆油订单,也可在8月与日本共商印太安全。

既能拒绝采购F-35战机维护防务自主,又能在上合峰会与中俄协调反恐立场。这种看似矛盾的“骑墙外交”,恰是新兴国家在大国博弈中守护利益的生存智慧。

莫迪的飞机掠过东亚上空时,投射在地面的影子已勾勒出新秩序雏形——当“全球南方”国家以经济弹性化解政治胁迫,以多边穿梭替代阵营站队,传统霸权主导的单极叙事,正迎来真正的挑战。

来源:南生观察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