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串灯线,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手中,经过组装加工成为灯饰产品;一批待业群众经过简单培训,可以转型成为“企业员工”……在四川省南江县的富民幸福工坊里,一个个“幸福密码”被探索出来。
一串灯线,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手中,经过组装加工成为灯饰产品;一批待业群众经过简单培训,可以转型成为“企业员工”……在四川省南江县的富民幸福工坊里,一个个“幸福密码”被探索出来。
“富民幸福工坊”,是今年南江探索实施的惠民利企工程,通过引导现有企业将生产链条延伸覆盖到集镇,支持农村建设小规模加工基地,促进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帮助企业降本增效,也为南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目前,首批建设完成的6个工坊已经正式运行。
“现在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可以‘兼得’了。”集州街道观井社区居民何海燕在不夜城灯饰富民幸福工坊,一边动作利落地组装着灯珠,一边笑着说。
据了解,在南江,有很多居民特别是留守妇女因为照顾家庭,不能外出务工挣钱。为解决这一难题,南江精准把脉市场动向,通过建立供需体系,摸清全县企业外加工需求和辖区内剩余成年劳动力,重点瞄准低收入群体和留守妇女,建成覆盖电子信息产品组装、食品加工等富民幸福工坊,由企业负责技术指导、产品回收、生产管理等工作,为群众家门口就业搭建平台。
此外,通过富民幸福工坊的建设,也帮助企业解决了产品供不应求的问题。“现在社区有了工坊,我们可以将部分生产任务放到这里来完成,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也极大降低了用工成本。”南江不夜城灯饰富民幸福工坊负责人方兵说。按照计划,南江县今年要在全县范围建设不少于50个富民幸福工坊,预计带动稳定就业5000人以上。
“我们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村民们可以在我们的工坊里集中进行加工和生产,也可以领取订单任务后拿回家去完成。”长赤恒翔伞业富民幸福工坊负责人李国林介绍。
短短几分钟的交流时间,工坊里100多号工人就产出上百把雨伞。据了解,长赤恒翔伞业富民幸福工坊,是南江通过“跨域接单”,落地建成的工坊,主要承接杭州雨摩登雨具有限公司的生产订单,在这里务工的当地群众每月稳定收入4000元左右。
“在推进富民幸福工坊建设过程中,我们采取订单生产的模式,将县外企业生产任务引入到富民幸福工坊建设中,实现企业派单、工坊接单。”南江县经信局中小企业发展中心主任胡波如是说。
直播镜头前,公山有品富民幸福工坊直播间主播任芳卖力地吆喝着。而在镜头外,村民忙着加工土豆、包装产品、贴快递单……公山有品富民幸福工坊位于公山镇石光村,是当地依托村集体经济管理公司,成立的一家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乡村工坊。
据了解,针对广大农村地区现有企业生产链无法延伸覆盖的情况,南江把农产品就地加工变现作为富民幸福工坊建设的突破口。短短成立1个多月来,公山有品富民幸福工坊累计销售订单3700单、收入6万元,带动附近45名村民人均月增收500元。南江县经信局局长何其泷介绍说,预计到2027年底,全县将建成“富民幸福工坊”200家以上,带动就业2万人以上。
未来,南江将立足全县“9圈15链”产业布局,坚持以点带面的思路,加快实施进度,让富民幸福工坊成为吸纳剩余劳动力、促进低收入农户家门口就业、降低企业生产用工用地成本的重要载体,推动形成“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富民新局面。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