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6月,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揭晓,由共青团中央推荐的西藏定日抗震救灾西部计划志愿者群体获评“最美志愿者”称号。荣誉背后,是12名年轻人逆行而上的40个昼夜,其中就有2020年毕业于山西大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杨晨浩和体育学院的武
今年6月,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揭晓,由共青团中央推荐的西藏定日抗震救灾西部计划志愿者群体获评“最美志愿者”称号。荣誉背后,是12名年轻人逆行而上的40个昼夜,其中就有2020年毕业于山西大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杨晨浩和体育学院的武小兵。多年来,山西大同大学一直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累计输送毕业生近600人,奔赴新疆、西藏、宁夏等12个服务地,涌现出众多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
40天的坚守 用行动温暖高原
1月7日9时30分,西藏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按照团组织的紧急指令,正在当地服务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杨晨浩、武小兵与其他同伴没有丝毫迟疑,第一时间在县政府大院集结,成为当地较早一批集结并前往灾区的志愿者团队。他们跟随当地干警,向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疾驰,投入到紧张的救援工作中。
白天,杨晨浩、武小兵和其他志愿者一同,徒手刨挖瓦砾、转移受困群众、搬运救援物资。冰冷的石块磨破了他们的双手,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衫,可他们顾不上这些,心中只有救人、转移物资的信念。武小兵发挥自己运动康复专业的特长,为扭伤的乡亲细心包扎、冰敷。
夜晚,余震不时发生,但他们坚守岗位,轮流值守,统计群众的需求、分发补给物资。为了安抚孩子们的心情,杨晨浩找来几支粉笔、一把吉他,把课堂搬进了帐篷。他用粉笔在临时搭建的黑板上写下知识,用吉他弹奏出动听的旋律,慢慢地让孩子们重新绽放出笑容。
武小兵后来回忆:“那时候真觉得24小时不够用,胳膊酸得抬不起来,可听到‘缺人’的喊声,就像被按了启动键,再累也会往前冲。”
青青儿童乐园 播撒希望的种子
震后第三天,区、市、县三级团委联合建起“青青儿童乐园”,杨晨浩和武小兵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
他们带着孩子们在板房墙上画画,孩子们用稚嫩的画笔描绘着心中的雪山、牦牛、正在建设的新家……
空地变成了球场,足球在孩子们的脚下来回滚动,哨子声、加油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动人的乐章。
离别那天,孩子们把自己精心制作的小礼物塞进杨晨浩和武小兵的背包——用AD钙奶箱剪成的小挎包、抚平又折皱的糖纸、歪歪扭扭写着“永远平安”的纸板……这些礼物虽简单,却承载着孩子们最真挚、最滚烫的心意。
接力书写答卷 见证青春的价值
40个日夜的坚守,让杨晨浩和武小兵对“青春”与“奉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的故事,是22年来59万余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缩影。一批又一批志愿者响应“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从乡村振兴的田野到基层治理的街巷,从兴边富民的驿站到稳边固边的哨所,奔赴基础教育、服务三农、医疗卫生、基层青年工作、基层社会管理等多个领域,把“奉献”写成了青春最厚重的注脚。
一直以来,山西大同大学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构建从入学前一直到毕业后“全链条贯通、全过程融合”的西部计划育人模式,并涌现出包括杨晨浩、武小兵和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2023届毕业生高潮等在内的众多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
今年,该校领导率团赴新疆看望在岗西部计划志愿者,现场了解大家的生活、工作。母校的持续支持和关心,确保志愿者“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当一届届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出征仪式上接过校旗,山西大同大学学子正用青春和汗水,在祖国的西部接力践行着“厚德、博学、慎思、笃行”的校训,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见证青春的价值与生命的重量。
来源:轩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