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把老人恐惧做成KPI:月薪5万!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08 10:35 1

摘要:屏幕那头,“督导师兄”一声叹息,像冰锥刺穿她的心脏:“师妹,师兄看到你女儿今年农历五七月间有血光之灾,孩子她过不去……” 前年泰州那位“不相信的师妹”,女儿车祸离世的“案例”被适时抛出。恐慌瞬间吞噬理智——三天内,近3万元“消灾费”转入了“大师”的账户。

>审讯室里,面对“你们算到自己会被抓吗”的提问,一位曾吓哭无数老人的“督导师兄”平静地说:“我从来不信这个。”

深夜,南京城万籁俱寂,独居的赵阿姨却攥着手机,指尖冰凉。

屏幕那头,“督导师兄”一声叹息,像冰锥刺穿她的心脏:“师妹,师兄看到你女儿今年农历五七月间有血光之灾,孩子她过不去……” 前年泰州那位“不相信的师妹”,女儿车祸离世的“案例”被适时抛出。恐慌瞬间吞噬理智——三天内,近3万元“消灾费”转入了“大师”的账户。

直到女儿警觉报警,这场精心编织的噩梦才被撕开一角。

这不是街头巷尾的摆摊算命。

在南京江宁区某栋光鲜写字楼里,一家披着“传媒公司”外壳的诈骗工厂正日夜轰鸣。警方突袭时,眼前的景象令人窒息:50多台电脑、100多部工作手机、300多份话术剧本、200多张银行卡,以及800G的“犯罪素材库”。

每个受害者的档案都被标注得如同商品说明书:“做生意赔了几十万”、“跟老伴拌嘴”、生辰八字、存款数额……精准得冷酷无情。

这个“现代企业”的“运营逻辑”,堪称诈骗界的“教科书”:

- “市场部”精准引流: 短视频平台上,“风水讲师”照着剧本表演,话题直戳中老年软肋——家人健康、子女前途、招财纳福。算法推送如同渔网,静静等待“鱼儿”上钩。

- “销售一部”情感渗透: “班主任”登场,嘘寒问暖如春风拂面。免费课程是诱饵,目的是套取家庭结构、健康状况、存款数额等核心情报。信任建立之日,即是“客户档案”成型之时。

- “销售二部”恐惧收割: 高价课程只是门票。真正的“重头戏”由“督导师兄”执行——利用档案信息,量身定制“灾祸预告”。血光之灾、破财之兆,辅以“真实惨案”佐证,将老人推向崩溃边缘。此刻,“大师消灾”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数万元“法事费”轻松到手。

- “品控部”营造幻象: 直播间里,质疑评论被秒删,“数字水军”刷屏好评,“演员学员”连线分享“消灾神效”。“合规部”则潜心钻研法律漏洞,指导全员通话不留痕、要求受害者“守口如瓶90天”。投诉?立即退款灭火;警方风声?火速居家避风头。

讽刺的是,支撑这套精密流水线高效运转的核心驱动力,竟是赤裸裸的金钱激励。警方查证,业绩斐然的“督导师兄”月入轻松突破2万,佼佼者甚至超过 4万;团队管理者月薪更是站上 5万元高位。

诈骗,在这里彻底异化为一门以他人恐惧为原料、以KPI为标尺的冰冷生意。

更令人深思的是审讯室里的一幕。

当民警问那位让无数老人夜不能寐的“督导师兄”:“你们算到自己会被抓吗?” 得到的回答平静而刺骨:“我从来不信这个。”

这轻飘飘的几个字,彻底戳穿了所有“消灾改运”的华丽谎言。骗子们自己编织的神话,连他们自己都不屑一顾。他们真正精通的,不是玄学命理,而是人性弱点的精准狙击术。

为什么1400余人,多为阅历丰富的中老年人,会接连坠入陷阱?

答案藏在赵阿姨们孤独的日常里——老伴离去,子女远行,空荡荡的房子装满担忧。犯罪团伙深谙此道,他们贩卖的不是虚无缥缈的“运势”,而是一剂精准投喂的“情绪安慰剂”。

当现实中的情感联结日益稀薄,那些屏幕里“知冷知热”的“班主任”、“法力无边”的“大师”,便成了精神沙漠里诱人的海市蜃楼。

骗子销售的,本质是独属于数字时代的“孤独税”。

南京警方的雷霆行动,斩断了一条吸食恐惧的黑色产业链。

但在围剿“诈骗工厂”之余,我们需要看清:此案绝非简单的“迷信复辟”。

它是一面棱镜,无情折射出代际疏离下的情感缺口、信息时代的信息茧房困境、以及人性深处对不确定性的永恒恐惧。

写字楼里的“风水工位”已被清空,但那些深夜刷着手机、渴望一丝慰藉的孤独身影依然存在。

真正的“消灾”,或许不在于追逐虚幻的“大师庇佑”,而在于重新编织那张承接脆弱、抵抗恐惧的社会与情感之网。

当年轻人在诈骗工厂里将老人的软肋转化为KPI时,是否也在丈量这个时代失落的温度?这沉默的叩问,远比追回4600万赃款更值得我们深思。

来源:友爱熊猫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