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文科建设提升至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战略高度的时代背景下,山东大学管理学院以“根植齐鲁、服务中国、影响世界”为愿景,依托学校深厚的“文史见长、学科齐全”底蕴,前瞻性地融合数字智能与人文社会价值理念,以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社会网络计算与决策模拟实验室为
在新文科建设提升至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战略高度的时代背景下,山东大学管理学院以“根植齐鲁、服务中国、影响世界”为愿景,依托学校深厚的“文史见长、学科齐全”底蕴,前瞻性地融合数字智能与人文社会价值理念,以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社会网络计算与决策模拟实验室为坚实“数智底座”,系统构建并实践了管理类研究生“数智-共生”培养范式,创新性形成“一个文科实验室、三种育人途径、四种育人举措”的育人体系,为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提供“山大方案”。
筑牢数智底座:虚实融合,驱动真实场景教学革命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将传统实验室定位升级为动态、实时的“数据中枢”与“决策引擎”。通过先进的数字孪生技术,把企业真实运营数据流、复杂突发事件情景模拟、物联网传感器信息等接入教学平台。研究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直面真实管理挑战的“数智化决策者”。他们须在限定周期内,完成从“数据采集清洗—算法模型构建—仿真模拟验证—伦理风险综合评估”的完整闭环训练,提升自身解决复杂管理问题的实战能力。
这一模式主动打破学科壁垒与产教藩篱,成效显著。“旅游行为实验室”虚拟系统与“三零小院”乡村基地联动,形成“模拟验证-实战迭代”双规机制;与兰剑智能共建的“管理学科数字孪生实验平台”年均优化生产方案32项,累积降本超8600万元。
创新育人机制:实现导师团队与科教育人双轮驱动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突破传统单一导师制局限,按照研究方向组建8支跨学科导师团队,建立双周定期研讨班制度,实现从招生入口把关、培养过程督导到学术成果产出的全链条赋能,有效解决了研究生研究方向聚焦困难与学术视野受限的问题。针对知识供给滞后于产业技术变革的挑战,学院创新性构建TRIP科教育人协同框架:通过Teaching(双师协同)实施校内学术导师与企业实践导师联合授课与双轨指导;依托Research(科研反哺)将企业数智化需求转化为科研课题,反哺教学案例开发;借助Integration(交叉融通)建设“管理+数字技术”课程群破除学科壁垒;深化Partnership(校企共生)与海尔、浪潮等共建20个实践基地,开展183项校企合作课题,形成“产业命题-学术解题-应用落地”的闭环路径。
在此机制驱动下,近年来学院育人成效显著。在校研究生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0余篇,9人获山东省优秀硕博学位论文,6人获校长奖学金;每年近10%硕士毕业生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知名高校深造。就业质量持续提升,进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企业的硕士毕业生占比达46%。从科研和实践双重角度印证了学院育人体系的前沿性与实效性。
革新评价机制:“三维雷达”精准画像,量化成长护航质量提升
为构建研究生数智素养的全周期评估机制,山东大学管理学院联合清华同方知网创新研发“学术创新—社会贡献—伦理风险”三维评价雷达系统。该系统深度融合教学实践与产业需求,通过对实验平台产生的代码贡献度、模型预测精度、解决方案企业采纳率、数据使用合规记录四类核心行为数据进行多源采集与智能分析,生成可量化、多维度的能力评价指标。基于持续四年的运行积累,动态更新的“数智成长报告”,为导师提供研究生能力短板诊断、研究方向优化及个性化培养方案制定的科学依据。
该评价体系的应用成效获得实证支撑,近三年学生参与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的获奖率实现从42%到71%的显著跃升;尤其在2023年山东省优秀硕博学位论文评选中,学院获奖占比达45%,居全省管理学科首位。
引领辐射与生态构建:为管理类研究生培养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的“数智-共生”范式不仅在校内开花结果,更积极发挥引领辐射作用,推动行业共同进步。学院建设并共享的“管理数智教学案例库”,“共享案例库+能力标准”的组合拳,为范式推广提供了核心资源支撑。已有多所高校全面引进并落地实施“数智能力图谱—实时数据场景—三维雷达评价”的整体解决方案。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探索的“数智-共生”培养范式,为新文科背景下管理类研究生培养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的“数智-共生”范式,以技术赋能人文关怀,以共生激发创新活力,锻造了管理人才破解复杂治理难题的核心能力,即数据驱动的精准决策、跨域协同的系统思维、坚守伦理的价值判断,他们将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贡献智慧和力量,勇于破解管理创新的时代课题。(张伟)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