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指出,微信自2011年诞生以来,始终拒绝引入“已读状态”设计,其根本原因是“避免用户在社交中感受到不必要的压力”。张军强调:“信息是否被送达,应该是技术能解决的问题,不需要外显给用户。”
今
天中午,微信官方账号“微信派”发布《为什么微信没有已读功能?》,再次明确表态:“微信从一开始就没有已读功能,以后也不会有。”
文章发出不久,话题 #微信不做已读功能# 随即登上微博热搜。
文章里,微信配套上线了一段长达30分钟的播客,由腾讯公关总监张军现身讲述微信“拒绝已读”的产品逻辑。
他指出,微信自2011年诞生以来,始终拒绝引入“已读状态”设计,其根本原因是“避免用户在社交中感受到不必要的压力”。张军强调:“信息是否被送达,应该是技术能解决的问题,不需要外显给用户。”
这并非微信首次对“已读功能”表态。从2018年起,张军便多次在微博辟谣相关传言,称“即使很多人觉得焦虑,我们也坚持保护接收者的权利”。
因为,微信始终强调自身是“生活方式的工具”,而非工作场景工具。如果有明确的已读需求,用户可转向企业微信。他甚至用“要保留用户摆烂的权利”来形容微信的产品哲学——即给用户保留不回应、不立刻答复的灰度空间。
这一立场也得到了不少用户的支持与共鸣。有用户评论道:“如果微信有了已读,我每天‘意念回复’的借口就要破产了。”也有人称赞微信守住了“东方社交的留白美学”,避免让沟通滑入非黑即白的僵化判断。
不过,也不乏反对声音。尤其在职场场景中,不少人期待“已读”能提升项目进度的透明度,减少信息确认成本。有销售、项目管理从业者表示:“至少我需要知道客户有没有看见我的话。”也有声音建议,可效仿WhatsApp设计:允许用户自主开关“已读”功能,避免一刀切。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网友还提出了一系列比“已读”更急需优化的微信功能,例如语音消息添加进度条、增强隐私权限管理、延长撤回时间、关闭“对方正在输入”等功能建议,反映出用户对实用性和自主控制的更高期待。
总的来说,微信此次“重申不做已读”,本质上是再次明确了其产品定位——不做效率工具,不追求“已完成式”的社交,而是坚持守住“轻量、非强迫”的沟通关系。正如张军所言:“我们希望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里,每个人都还有选择沉默的自由。”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见实会员专享:
此为见实CEO认证企业微信
来源:见实科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