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月,暑热未消,雨水增多,潮湿与高温的交织给病菌滋生和传播创造了“温床”。高温中暑、肠道疾病、虫媒传染病、人畜共患病等健康风险持续存在,儿童群体的手足口病防护也不容忽视。为切实保障市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滨州市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示。
八月,暑热未消,雨水增多,潮湿与高温的交织给病菌滋生和传播创造了“温床”。高温中暑、肠道疾病、虫媒传染病、人畜共患病等健康风险持续存在,儿童群体的手足口病防护也不容忽视。为切实保障市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滨州市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示。
>>>防暑不松懈!高温“持久战”仍在继续
八月高温“续航”,中暑风险丝毫未降,户外作业者、老年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仍属高危人群。轻度中暑可见头晕心慌、口渴多汗,若发展至重度,会出现高热无汗、意识模糊,甚至脏器受损,后果严重。
防御指南:
①错峰外出,科学防护:避开10点-17点高温时段,外出穿浅色透气衣物,做好防晒,尽量在阴凉处活动。②合理补水,平衡电解质:多喝白开水、糖盐水,少量多次,忌过冷过热及酒精饮品。
③关注预警,提前准备:留意天气预报,备好遮阳伞、藿香正气水等。
④照看好重点人群:勿将儿童单独留在车内,发现自己或周围人群出现中暑症状,立即转移至阴凉处降温补水,体温过高及时送医。
>>>护“肠”不马虎!饮食安全记心间
夏季仍是肠道传染病高发期,炎热的天气,也是细菌繁殖的季节,稍不注意就可能感染细菌性腹泻,出现发热、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源及接触传播,手卫生不佳是重要诱因。
预防措施:
加工食物生、熟砧板分开,剩菜彻底加热后再食用;
外出就餐选择卫生评级高的餐馆;
勤洗手,尤其处理食物前、便后;
家中备好口服补液盐,腹泻严重时及时补充以防脱水。
>>>蚊虫“陷阱”多!虫媒传染病需警惕
八月蚊虫、蜱虫等媒介生物进入活跃期,它们不仅叮咬扰人,更是传播疾病的“危险媒介”,常见的虫媒传染病包括登革热、乙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疟疾、基孔肯雅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传播途径:病原体在媒介生物体内繁殖后,通过叮咬进入人体血液或组织引起发病。其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基孔肯雅热主要由伊蚊叮咬传播。
预防措施:
户外活动时穿长袖衣物,使用含避蚊胺(DEET)的驱虫剂;
避免在媒介生物活跃时段(如黄昏)进入草丛、水域附近;
清除积水(如花盆、轮胎)以减少蚊虫孳生;
社区定期开展灭蚊、灭蜱行动,如喷洒杀虫剂;
针对部分疾病(如乙脑、黄热病)可通过疫苗预防。
>>>警惕“小疱疹”!呵护儿童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5岁以下儿童常见的传染病,八月仍是高发期,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或溃疡,部分患儿伴有发热、食欲不振。
传播途径:通过密切接触患者的粪便、疱疹液、唾液,或接触被污染的玩具、餐具、衣物等传播,传染性强。
预防措施:
督促儿童勤洗手,尤其饭前便后、外出归来后;
玩具、餐具定期用开水烫洗或消毒;
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通风差的场所;
患儿需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退后1周,防止传染他人;
接种EV-A71疫苗可有效降低重症风险,建议适龄儿童及时接种。
>>>“宠物”需留意!人畜共患病要设防
夏季动物活动频繁,犬、猫、鼠、家禽等可能携带病原体,导致人畜共患病传播,常见的有狂犬病、布鲁氏菌病、弓形虫病等,严重威胁健康。
传播途径:通过被动物咬伤、抓伤(如狂犬病),接触动物分泌物、排泄物(如布鲁氏菌病),食用未熟透的动物肉、蛋、奶(如弓形虫病)等途径传播。
预防措施:
①饲养宠物定期接种疫苗(如狂犬病疫苗),做好驱虫、清洁,避免与宠物过度亲密(如共眠、亲吻);
②接触动物后立即用肥皂洗手,处理动物粪便、分泌物时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触;
③不食用生或未煮熟的肉类、蛋类、乳制品,生熟食品加工器具分开;
④被猫狗等动物咬伤、抓伤后,立即用肥皂水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尽快接种狂犬病疫苗。
⑤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关节痛等症状,且近期有动物接触史,就医时主动告知医生。
关注重点人群,落实预防措施,将健康知识传递给家人朋友,共同守护平安夏日。(鲁北晚报)
来源:滨州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