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3日,我在禅良聊太极的公众号上,发表了《荒唐的“太极拳发源地”之争可以休也》,引起了朋友们的关注。昨天(8月5日),我又向几位太极拳学者发一份《人民日报•体育天地》2000年12月25日第十版,《集体智慧的结晶——纪念邓小平“太极拳好”题词22周
2025年8月3日,我在禅良聊太极的公众号上,发表了《荒唐的“太极拳发源地”之争可以休也》,引起了朋友们的关注。昨天(8月5日),我又向几位太极拳学者发一份《人民日报•体育天地》2000年12月25日第十版,《集体智慧的结晶——纪念邓小平“太极拳好”题词22周年》的资料,又引起学者们的兴趣。邯郸贾鹏飞先生对《人民日报》文章中的一段话发来提问,下面是我对贾老师的答复,欢迎有兴趣的朋友一起来聊聊。
贾老师您好,您问下面一段文字是什么意思?即"拳谚云:‘理无拳不明,拳无理不精’。自从太极拳和《太极拳谱》公之于世后,社会上出现了一个用《太极拳谱》指导、研究陈氏拳的新热潮。可以说,现代太极拳,无论杨式、武式、吴式、陈氏等各种流派,都与陈氏拳的练法和《太极拳谱》的理论密切相关。现代太极拳是二者结合的再创造、再加工、再升华。而在这个过程中,又凝结了数不清的太极拳家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我们说太极拳是中国人群体智慧的结晶,实在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贾老师你问的问题很重要。"理无拳不明,拳无理不精"。这句拳谚强调武术中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理无拳不明” 指拳的理论如果脱离了拳的实践(拳法练习等),那么拳的理论(如发力规律、攻防原理等)便无法真正理解透彻;但是“拳无理不精” 指拳术如果缺乏理论的指导,只埋头瞎练,拳的技术就难以达到精深境界。所以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是缺一不可的,又是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所必需的。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陈氏拳与其它各式太极拳的关系。太极拳虽然不是陈王廷创造的,但陈氏拳或“软拳、绵拳”是后来创立太极拳的基础。拳术最初始于拳脚打斗的感性实践,这种感性经验经加工、提升为理性认知后,再经创新才形成”太极拳”。但是,如果没有后来太极拳理论的指导,陈氏拳光靠技术的感性,也不会有良好的发展,更不可能造福人类:而且正因为有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太极拳更让人们喜爱。这是拳和理相辅相成的关系。
这种“拳理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通过《实践论》的观点进一步印证。为了深刻理解拳与理的关系,如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指出: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也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因此陈氏拳也好,或软拳、绵拳、大姑娘拳也好,它们的实践活动,是创立太极拳理论体系的初始基础。但是拳光有基础,没有文化内涵做灵魂,太极拳的大厦也是建立不起来的。
《实践论》告诉我们,人们的认识,都是一步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产生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
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 在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是更重要的阶段,也就是理性认识的阶段。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达到思维,到达有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达到于理论的认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贾老师,上面是对第一句话的解释。你问的下半段是:“自从太极拳和《太极拳谱》公之于世后,社会上出现了一个用《太极拳谱》指导、研究陈氏拳的新热潮”。 这句话的意思,也可这样来认为,“露禅归自陈家沟,虽身怀绝技,以单门寒族,不为乡里所重”。即使他传授的太极拳在京都出了名,但因为杨露禅出身贫寒,在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阶级歧视下,尤其是京都的士大夫们,认为杨露禅的太极拳要么学自陈家沟,要么来自武当张三丰,杨露禅是不可能创造出太极拳来的。另一方面,“新热潮”也反映了士大夫阶层对理论正统性与对拳术文化的重视及需求。所以《太极拳谱》出现后,引起社会对太极拳史探究的“新热潮”,关注起陈家沟和武当张三丰,这也在情理之中。
上面《实践论》的话,虽然实践是基础,但基础毕竟是低级的,需要由浅入深向高级发展,理论是太极拳实现质的飞跃的核心动力,“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太极拳的理论大致经过三个发展阶段:1,理论初创期。主要是围绕《太极拳论》展开的,侧重于习练者的自身的身体感悟和心得。代表性理论是著名的“老三本”。2,理论繁荣期。是以《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为代表,从一拳一脚的运动感悟中“先求知我性”,而后推及天地之人性,由个人习拳心得向“无形无象、尽性立命”的境界延伸。但对拳史源流却造成纷繁芜杂、荒诞不经。3,理论巅峰期。是以杨氏三十二目老拳谱为代表。老拳谱将太极拳理论从原来的拳脚之勇,升华为“尽性立命,穷神达化”的性命之学,具备独特的拳学理念,且具系统的理论层次,文论内在逻辑严密,成为了武学的经典。(注:“老三本”指李亦畬得其母舅武禹襄所赠王宗岳《太极拳论》、心得讲论、五字诀等,手抄而成的三本典籍,即启轩本、郝和本、自藏本,史称“老三本”)
总而言之,从陈家沟走出到邯郸永年,太极拳完成了从低级向高级的进化。陈家沟和赵堡的拳术,一直没有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以及上述三个阶段的太极拳理论。其指导理论《三三拳谱》多借鉴形意、心意拳的早期理论。从现存史料与理论发展脉络来看,邯郸永年在太极拳系统理论的梳理与升华上,贡献更为突出。所以,《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对太极拳的创立,简单用“现代太极拳是二者结合的再创造、再加工、再升华。而在这个过程中,又凝结了数不清的太极拳家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我们说太极拳是中国人群体智慧的结晶,实在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该作者对纷繁芜杂的拳史一语带过,实属明智。
总之,文化的“文”要能“化”才称得上文化,“化”是传播、是变化。中国有许多像陈氏拳一样的好拳,但由于保守自闭,传内不传外,不化只对自己家族有利,而对社会无益,以致许多拳种自生自灭了,甚至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所以,如果没有杨露禅走出陈家沟,陈氏拳恐怕也难逃这条规律。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保守封闭必然制约拳种的生命力,只有开放传承才能让传统技艺真正“化人化物”,这也是太极拳成为群体智慧结晶的关键所在。
来源:禅良聊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