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自古真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
现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各式各样的水果走入千家万户。
作为大自然酝酿的产物,水果中的营养元素很多,也往往被认为是“吃了对身体好”。
可在央视的镜头下,当一个又一个“水果骗局”被揭穿,不禁令人倒吸一口冷气,这样的水果,还敢吃吗?
爆炸桃光是这个名字,就起得挺唬人,说是甜到爆炸的桃子。
从外观上看,这些桃子,个个外皮裂开,看上去自然裂纹很有艺术感。
商家还说,这种开裂是因为糖分太高撑破了果皮,吃一口能甜到掉牙。
可央视一查,真相让人大跌眼镜。
所谓的爆炸桃,其实就是冬桃在雨水过多、营养过剩时裂开的果子。
而裂口容易引起腐烂发霉,所以这原本是果农都嫌弃的次品。
可现在,商家反倒拿它当宝,还卖得比正常桃子更贵。
关键是,这种裂果根本不安全,吃坏了肚子谁负责?
再来看一种叫金西梅的水果,外形红黄相间,晶莹剔透,看起来像高端水果。
它常出现在景区、特产店和电商平台,价格每斤三四十元,礼盒装能卖到几百元,商家介绍得天花乱坠,说是新品种、甜脆可口,还比西梅更营养。
可调查发现,这所谓的金西梅,根本就不是新水果,而是把未成熟的小桃子或李子加工后制成的蜜饯。
里面加了糖精、香精、色素、防腐剂,吃完舌头都变色,甜得齁嗓子。
四川本地人早就给这种东西起了个外号,叫哈儿果,意思是只有傻子才吃的果子。
但商家却拿着这些淘汰果,换个名字、换个包装,就敢翻几倍价格卖出去。
还有一种看起来很神秘的水果,叫藏乌梨,听名字就知道,这水果打的是西藏特产的牌子。
商家说这种梨皮是黑的,不仅稀有,还含硒抗癌。
都说物以稀为贵,这种藏乌梨自然价格不菲,普通梨两三块一斤,它却能卖到三十块,礼盒装更贵,春节期间甚至破百。
可央视调查一出才发现,原来这黑皮梨只是普通梨经冷冻或加热处理后变黑了,黑皮并不是天然的,而是果皮氧化或细胞破坏造成的。
农业专家明确表示,中国没有发现过原生黑皮梨,西藏农业部门也说当地根本没有这种品种。
更糟糕的是,有些黑梨裂口处容易长细菌,果肉也容易发软发臭。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要数进口阳光玫瑰葡萄了。
这种葡萄外表看上去晶莹剔透,包装上还贴着日文标签,看起来就像是高级进口货,价格也不便宜,一串葡萄能卖到上百元,很多人买的时候都以为是日本原装进口。
可央视记者发现,这些所谓的进口葡萄,其实就是国内的阳光玫瑰,被商家换个包装,打上进口标签卖高价。
包装上没有产地、没有批号,更没有海关进关合格证明。
而且,中国海关早在2024年9月就明确规定,日本目前只能出口苹果和梨,根本不能出口葡萄,这葡萄从哪来的?答案显而易见。
除了这4大骗局,其他高端水果也让人瞠目结舌。
比如嘉宝果被称为树上的黑钻石,其实就是普通葡萄剪枝打蜡后冒充的。
金沙果外形像椰子,却是腐烂椰子经过打蜡和涂漆的翻新货。
水果西兰花不过是西兰花的边角料,披上水果外衣后价格翻倍。
辣椒芒看起来新奇,其实是畸形贵妃芒。
奶油富士苹果则是普通红富士,商家硬说是牛奶灌溉,结果吃起来寡淡无味。
最离谱的还有野生猕猴桃,商家说是深山野果,无农药无化肥,实际却是种植园里淘汰的未成熟果,甚至可能带有农药残留。
真正的野生猕猴桃产量极低,根本不可能大量出现在市场上。
这些假水果之所以能横行霸道,离不开商家的几大套路。
更可怕的是,很多假水果都在景区、电商、直播间中出现。
这些场景本就是冲动消费高发地,游客容易被地方特产标语吸引,消费者在直播间里也常常听信主播推荐,轻易下单,等到发现不对劲时,商家早已销声匿迹,维权无门。
更重要的是,这些水果不仅让消费者花冤枉钱,更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像金西梅中添加的糖精、色素、防腐剂,对儿童和老人尤其不友好,裂果中的霉菌、变质椰子的细菌,都可能引起肠胃不适甚至食物中毒。
想要治理这些乱象,平台监管和市场执法显得尤为关键,目前我国已加强对进口水果的监管,海关、农业部门也在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标识管理办法等法规也在逐步完善中。
但从消费端来看,消费者自身的辨别能力也需要提升,通过这些案例可以发现,很多所谓高端水果,其实是包装出来的。
它们靠着名字、产地、外观赢得信任,却在品质和安全上毫无保障,普通水果穿上马甲、涂上色素、贴上标签后身价暴涨,背后隐藏的是一整条产业链的操纵。
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吃水果本是一件简单的事,没必要被各种新概念绑架。
买水果时,不妨多留意时令、产地和品相,少被名字蒙蔽,国产水果本身质量优良、品种丰富,真正值得信赖,不要为了洋气去买假货,更不要为了稀有去吃智商税。
来源:观律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