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时期,这群隐蔽而伟大的人在上海里弄中守住希望之光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08 13:04 4

摘要:初夏的阳光穿过永嘉路浓密的梧桐叶,在慎成里的青砖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指尖抚过不那么平整的砖墙,指腹触到砖面深浅不一的凹痕,那是岁月留下的印记。弄堂里,竹编的晾衣绳上挂着五颜六色的衣裳,墙角的青苔漫过青砖缝隙,与屋檐上“慎成里”三个模糊的砖雕字样相映成趣。

摘要:这片看似寻常的上海里弄,曾是抗日战争时期“孤岛”上海最危险的地方之一,曾上演过无数惊心动魄的暗战。

初夏的阳光穿过永嘉路浓密的梧桐叶,在慎成里的青砖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指尖抚过不那么平整的砖墙,指腹触到砖面深浅不一的凹痕,那是岁月留下的印记。弄堂里,竹编的晾衣绳上挂着五颜六色的衣裳,墙角的青苔漫过青砖缝隙,与屋檐上“慎成里”三个模糊的砖雕字样相映成趣。

若不是66号墙上那块“中共江苏省委旧址”的铜匾,谁也不会想到,这片看似寻常的上海里弄,曾是抗日战争“孤岛”时期上海最危险的地方之一。这里上演过无数惊心动魄的暗战,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敌人眼皮底下的顽强坚守。

精妙选址为地下工作者提供天然掩护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11月,上海沦陷,这座繁华的大都市陷入了日寇的铁蹄之下。然而,由于租界地区的特殊地位,这里也形成了一段“孤岛”时期。在这片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土地上,抗日形势异常严峻。

在上海沦陷前,经中共中央批准,刘晓、刘长胜、王尧山等同志秘密潜入上海,重新建立中共江苏省委。在此期间,省委机关几经迁徙。1939年,出于安全考虑,中共江苏省委机关转移到了永嘉路291弄的慎成里。这里地形复杂,在永嘉路、襄阳南路、嘉善路都有出入口,为地下工作者提供了天然的掩护。

如今的慎成里三个字依然充满历史感。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即便是现在,站在弄堂中央环顾四周,依然能够清晰地看出当年选址的精妙——向东穿过三个岔口可抵襄阳南路,往北拐两道弯便是嘉善路,任何一个方向都能在三分钟内消失在纵横交错的里弄网络中。

当时,中共江苏省委的工作环境极其危险。为了保证活动的开展,地下工作者们采取了“机关社会化、机关家庭化”的策略。王尧山和赵先夫妻花费1200法币租下了整栋房子,随后刘晓再冒充租客,从他们手里租下三楼的房间,扮作三房客。

每当开会时,大家就围坐在一楼客厅里,以聚会休闲作为掩护。同时,机关各级领导都不脱产,王尧山夫妻在附近开了一家仪记文具店,刘晓则开了贸易行经营烧碱,刘长胜开了米店,以此来应付不时到来的盘查。

这里曾上演与时间赛跑的解密行动

如今,文具店的旧址已变成慎成里弄堂门口的一家咖啡馆,玻璃橱窗里陈列的拿铁与甜点,很难让人联想到当年账本里藏着的秘密情报。但上方外墙上的“初心会客厅”几个字样仿佛又将时光拉回到了过去,讲述着这里曾发生过的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解密行动。

在慎成里门口的咖啡店内可看见各种与那段历史有关的书籍。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1939年夏天,一位穿着蓝布短衫的报童悄悄将一本小学生作文簿塞进王尧山手里,只低声说了句“南昌来的”便匆匆离去。王尧山回到后屋翻开蓝色封面,只见内页是整齐的红格子,除了篇眉写着“上海市立第三小学”,其他便再无一个字。

“这是……”赵先刚要开口,就被王尧山按住了手。他指尖划过纸面,忽然注意到最后一页角落有个极淡的墨点。

“快拿碘酒来!”王尧山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急切,赵先立刻从药箱里翻出棕色的碘酒瓶。当棉花球蘸着碘酒在第一行第一格轻轻一擦,“给党中央的信”六个深蓝色的字迹慢慢浮现,夫妻俩屏住呼吸,逐行逐格地用碘酒擦拭。就这样,革命先烈方志敏在狱中写下的绝笔信在“孤岛”的暗室里得以重见天日。

赵先的手指微微颤抖,当她在最后一页擦出“为革命牺牲的方志敏”几个字时,眼泪突然滚落——这位在1935年就义的革命先烈,其狱中遗作竟穿越敌人的层层封锁,辗转来到了慎成里。

那天夜里,王尧山把信纸铺在餐桌上,借着煤油灯的微光逐字抄录。后来,这封信的抄件通过秘密交通线送抵延安,成为鼓舞全党斗志的精神火种,而方志敏 “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的誓言也通过地下党员的口述,化作了工厂车间里的号子、学校课堂上的低语,融入了上海市民的血脉。

抓紧“孤岛”前期时机恢复各级组织

除了外界的危险,内部人员的缺失也是一大难题。1937年,王尧山受命来重建中共江苏省委的时候,竟找不到一个区级组织,也找不到一个支部组织。但这些困难并没有吓倒英勇的共产党人,他们犹如在刀锋上跳舞的舞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

中共江苏省委以上海市为中心,领导着江苏、浙江两省,京沪、沪杭铁路沿线的重要城市地下党的工作,积极支持江浙敌后农村抗日武装游击战争。于是,他们抓紧“孤岛”前期的有利时机,恢复、发展和巩固党的各级组织。据1939年10月的统计,党员已由1938年3月的300人发展到2300人,建立了基层支部169个,形成了群众工作坚强的领导核心。

慎成里66号居民楼的墙壁上张贴着“中共江苏省委旧址”纪念牌。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在发动群众方面,江苏省委创造性地将党的主张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他们在工厂区组织“兄弟会”“姐妹会”,借互助之名传递抗日信念;在学校里成立读书会,用《呐喊》《彷徨》等进步书籍唤醒青年学生。

中共江苏省委还通过创办进步刊物来宣传抗日思想,《西行漫记》《鲁迅全集》《上海一日》等一系列书籍在上海出版,让“孤岛”的文化气象为之一新。进步戏剧如《女子公寓》《夜上海》等也纷纷上演,这些作品或直接关注当下的“孤岛”生活和抗战局势,或借古喻今,唤起民众的觉悟,宣传 “抗战到底,绝不屈服”的信念。

用智慧与勇气守住不灭的希望之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租界,环境日益险恶。1942年11月,江苏省委遵照党中央指示撤回到根据地以保存力量。然而,慎成里的这段红色历史却永远铭刻在了岁月的长河中。

如今,弄堂里的孩子们仍在追逐嬉戏,他们脚下的青石板路,曾印刻着地下工作者匆忙的足迹;晾衣绳上飘动的衣衫,与当年同志们晾晒的伪装衣物在时空中重叠。当暮色降临,慎成里的灯光次第亮起,温暖而祥和,仿佛在告慰那些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先烈:你们守护的“孤岛”早已迎来黎明,你们播下的革命火种,已在这片土地上燎原成炬。

站在慎成里的弄堂口回望,夕阳为砖墙上的铜匾镀上了一层金边。那些在历史记载中冰冷的数字——从300到2300名党员,从0到169个支部,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他们用智慧与勇气,在“孤岛”的至暗时刻,守住了不灭的希望之光,开出最顽强的花。

头图为现在的慎成里墙壁上张贴的“中共江苏省委旧址”铜匾。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

来源:劳动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