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根基在农业。滨州西董街道的实践给出了生动答案:立足本土资源,用创新激活农业潜力,让特色农产品成为撬动乡村发展的“金钥匙”,一幅粮满仓、果飘香、民富足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徐徐展开。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根基在农业。滨州西董街道的实践给出了生动答案:立足本土资源,用创新激活农业潜力,让特色农产品成为撬动乡村发展的“金钥匙”,一幅粮满仓、果飘香、民富足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徐徐展开。
特色种植,种出生态与经济双丰收
白云山麓的“鹤伴珍谷”小米,是西董农业特色发展的缩影。三面环山、溪水潺潺的独特环境,赋予小米饱满的颗粒与醇厚的口感;人工择熟收割、多道工序精选,彰显着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而“油菜花—小米”循环种植模式更显智慧:春季油菜花海引客来,花期过后秸秆还田变有机肥,既赚了人气又肥了土地,让绿色农业有了看得见的效益。这种“一季双收”的创新,让农田不仅产粮食,更能生风景、增价值。
机制创新,让产业链条串起共富路
产业要兴旺,机制是保障。西董街道的“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将110多户村民拧成一股绳,600余亩小米种植基地连点成面,每亩为村集体和农户各增收1500余元,让闲置土地变成“聚宝盆”。“12667”经营模式辐射周边7村,“国企—村集体—农户”三级收购网打通山区物流堵点,240余万元销售额背后,是8个村2000多户群众鼓起来的“钱袋子”。从分散种植到集中发展,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机制的优化让农民真正产业增值的红利。
渠道拓宽,让山货乘上“云快车”
酒香也怕巷子深,农产品更需好销路。西董街道的探索颇具启示:上娄村将“助农直播间”搬进桃林,山清水秀的种植环境成了最好的“卖点”,一场直播助销蜜桃万斤,既打响了品牌,又创造了务工机会;西井村的香椿、地瓜通过国企对接,从山间地头直达采购单位,物流难题迎刃而解。从线下收购到线上直播,从传统渠道到数字经济,多元化的销售网络让乡村好物走出大山、走向更远的市场。
乡村振兴的密码,藏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裹在每一颗鲜甜的果实中。西董街道的实践证明,唯有立足本地资源、深耕特色产业,用创新思维激活农业潜力,用务实举措打通发展堵点,才能让土地焕发新活力,让农民收获真幸福。这样的“西董经验”,正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