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科研助理丨槐国龙:敢向沙漠要绿地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08 14:22 1

摘要:近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新疆农科院”),科技日报记者见到了槐国龙。他个头高大,皮肤黝黑,手臂结实,只不过灰头土脸的。若不是事先知道他科研助理的身份,记者真认不出他来。

科技日报记者 梁乐 实习生 尉清员

近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新疆农科院”),科技日报记者见到了槐国龙。他个头高大,皮肤黝黑,手臂结实,只不过灰头土脸的。若不是事先知道他科研助理的身份,记者真认不出他来。

2015年,槐国龙毕业于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学校,他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功底,并立志成为一名农技人员。

恰巧,当时新疆农科院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正在招聘科研助理。看到这一消息,槐国龙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在经过笔试、面试等程序后,槐国龙从100多人中脱颖而出。

“槐国龙专业功底扎实,再加上他身体结实、肯吃苦,十分符合团队需要。”新疆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土壤生态农业创新团队负责人王斌告诉记者。

新疆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也有大片的盐碱地。槐国龙所在的团队,就是要通过科技手段,将这些原本荒芜的土地逐步改造成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农田。

今年6月,槐国龙跟随团队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要在紧挨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地带改造一片30亩的农田。团队用一种特殊的改良剂,让原本松散的沙土具备固化保水的功能。

在沙漠,高温不可怕,可怕的是遇到大风天气。因为大风会刮起地面的沙土,改良剂也无法正常播撒。考虑到沙漠天气变化很快,槐国龙只能蹲守在现场,等待有利时机进行作业。有时他在沙漠里待一整天,却只有一两个小时的作业时间。

离开沙漠,槐国龙跟随团队马不停蹄,来到喀什地区执行复播高产玉米的示范项目。他们通过肥料和栽培模式的创新,持续提升玉米产量。随后,这支队伍又“转战”阿克苏地区,通过使用盐碱改良剂,为棉花根部创造淡盐环境,确保棉花顺利生长。

结束了一个多月的野外工作,槐国龙笑称自己又黑了一圈。槐国龙告诉记者,工作10年来,他每年有近一半的时间都在野外工作。

“我们的试验田大部分都在沙漠边缘,遇到沙尘暴是常有的事。大家早晨出门还是干干净净的,晚上回来就灰头土脸。”槐国龙说,野外工作虽然辛苦,但能亲眼见证沙漠变成绿地的奇迹,所有汗水都值得。

新疆农科院研究员孙九胜说,在团队开展的多个科研项目中,槐国龙总是冲在一线,把科研方案落实到田间地头。

来源:中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