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近日,江西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举行,会议听取了《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全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
美丽的鄱阳湖畔(图/视觉江西王辉)
今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近日,江西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举行,会议听取了《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全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
根据报告,江西省人民政府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深入贯彻省委部署和省人大要求,将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连续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压实各级政府主体责任。各地各有关部门自觉把《决定》体现的新理念新思路和相关安排,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聚焦绿色低碳转型、碳达峰碳中和、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发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空气优良天数比率居中部第一
报告指出,我省聚焦动能升级、数智赋能,系统推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深化实施“1269”行动计划,统筹推动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力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2030先锋工程”,在全国率先组建生态环境领域省重点实验室联盟。
聚焦结构优化、协同发力,稳妥推进重点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深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稳妥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建成全省碳排放监测分析服务平台。深化新能源消纳机制改革,推进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发布首批7个“千乡万村驭风行动”试点项目。深入推进节能降碳十大行动,强化“两高”项目重点管理,全省碳减排支持工具共支持金融机构新发放碳减排贷款265亿元,带动碳减排量近600万吨。
聚焦联防联控、标本兼治,纵深推动全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统筹推进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重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提升攻坚战,深入推进“五河两岸一湖一江”全流域治理,强化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大力实施鄱阳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重点攻坚,推动鄱阳湖总磷浓度稳步下降。连续6年获得国务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优秀等次。全省空气优良天数比率、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两项指标位列中部第一。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南昌入围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行动中央财政支持城市。
生物多样性保护“江西经验”走向世界
聚焦综合施策、精准治理,科学开展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我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大力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持续强化重要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保护。
大力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成功争取3个国家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获中央资金9亿元。全省累计建成绿色矿山262座,占生产矿山的44.18%,建成数量和比例居全国前列。
全面推进水网先导区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完成重大专题综合论证,顺利进入可研修编和审批阶段,浙赣粤运河前期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全省发现新物种54种,在中欧加强生物多样性投融资机制对话会上分享江西经验做法。
聚焦机制创新、市场驱动,深化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道。全域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定实施加快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工作方案,建立生态产品总值核算统计报表制度,修订发布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升级省生态产品信息数据共享平台,连续四年开展省市县生态产品总值(GEP)试算。
深入推进省部共建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和现代林业产业示范省建设,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达6928个,居全国第四位。今年上半年,全省林业总产值预计达3200亿元,同比增长10.5%,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实施多轮省内和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连续9年实施全流域生态补偿,累计筹集流域补偿资金338亿元,成功争取靖安、石城、宜黄纳入国家生态综合补偿重点区域。全国首个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江西绿色生态)正式获批,组建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智库联盟,发布首部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绿皮书。
组建全国首家“粮食节约和反浪费”研究中心
我省聚焦制度集成、法治护航,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启用“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出台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意见和城镇开发边界管理实施细则,有序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登记总量和成果公示量居全国首位,完成全国首个液体矿确权登记。深入实施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创新出台生态环境分类执法监管办法,深化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区域派驻监察等改革做法在全国推广。
推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建设,在全国首创林业经营收益权证制度、林权收储与担保机制,创新开展湿地资源运营试点,完成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1.44亿元。组织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攻坚,完善绿色制造梯次培育机制,扎实开展“江西绿色制造服务行”活动。
加强法治保障,在全国率先制定省级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管理条例,全面实施《江西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出台省生态环境保护“府院联动”工作机制、生态损害赔偿与司法鉴定工作衔接办法。
在聚焦场景营造、全民行动,全面推进赣鄱生态文化培育发展方面,举办全国生态日、世界环境日、生态文明宣传月等系列活动,今年首次发布公共机构、工业领域节能十大优秀案例,广泛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强赣浙皖闽生态旅游协作交流。
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深入推进以竹代塑、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组建全国首家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研究中心。加强生态公共服务,支持生态优势明显的县(市、区)打造生态名县,在全国率先编制出台美丽村庄、美丽园区、美丽工厂、美丽学校等“美丽细胞”省级建设指南,全省城市园林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均为全国第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居全国前列。累计创建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8个,创建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文/实习生杨永春 记者万菁)
编辑:聂琪
校对:王小明
复审:吴旭
来源:新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