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学:连续6年登顶红牌专业,23万毕业生争抢2.8万个核心岗位,某双非院校学生投87份简历仅获3次面试,律所行政岗月薪4500元成为常态。临床医学:5年本科+3年规培+2年专培,10年零收入,农村孩子因经济压力退学率居高不下,某医学院辅导员直言:“家底薄别碰临
“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
2023年,张雪峰在直播中的这番话如平地惊雷,将专业与学校的争论推向风口浪尖。
有人怒斥他“制造焦虑”,有人奉他为“普通家庭的指路明灯”。
三年过去,当2025年高校毕业生规模突破1222万,就业率仅55.5%的现实数据摆在眼前,越来越多人开始反思:专业选择,真的比学校名气更重要吗?
破局指南:
法学需辅修金融/财税,死磕CPA/CFA证书;医学优先“5+3”本硕连读,锁定国家专项计划;化工转型新能源电池研发,辅修AI算法。计算机类:2024届平均起薪8000-12000元,头部企业校招中,某二本院校学生凭借“法律+软件工程”复合背景击败清北文科生。电子信息类:契合国家“芯片自主化”战略,华为“天才少年计划”中60%为电子类专业毕业生,起薪直接对标硕士。公安类:通过“公安联考”入警率超90%,某警校毕业生年薪12-15万,享受医疗、住房等福利。张雪峰的金句:
“计算机专业的行测法律模块就是送分题,公安联考通过率超90%!”
“电子科大毕业生直接进国家网信办,年薪20万起!”
专家反驳:
厦门大学新闻学教授邹振东指出:“新闻学专业如果招不到人,只能是自身建设的问题,张雪峰的言论是外在影响因素。若新闻传播学自己行,一万个张雪峰说它不行也没用!”
选择“别人转行难、对口工作只有你们能干”的专业,如法学、医学、公安类,避免新闻学、工商管理等“万金油”专业。原则二:城市>院校等级
互联网、金融、制造业等高薪行业集中在一线城市,某计算机专业学生因选择杭州院校,毕业直接进入阿里,起薪超同龄北上广深同学。原则三:政策导向>个人兴趣
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如2025年教育部新增“低空技术与工程”“量子科技”等专业,某高校新增专业毕业生直接对接国家网信办、中科院等单位。
张雪峰的“专业优先论”并非否定名校价值,而是撕开一个残酷真相: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清醒的抉择比盲目的努力重要百倍。
当2025年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当“35岁危机”从互联网蔓延至各行各业,专业选择已不再是“喜欢什么就选什么”的浪漫决策,而是一场关于生存与发展的精密计算。
最后,用张雪峰的话收尾:
“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天坑,只有未觉醒的规划意识。专业是你的饭碗,学校只是帮你端稳饭碗的平台——但饭碗本身,得你自己选对。”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来源:高等教育文摘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