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渝铁路建设纪实民兵篇(第三集)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08 15:02 1

摘要:2016年一个寒冽的日子,当我站在老家早已改变了旧有模样的房屋前找到本家堂哥李道升时,他正在忙着给自己和两个孙子准备午饭,与我说话时,手里一直没有停下择韭菜。我看到,他那双曾紧握钢钎、力顶巨石的手,爬满了一条条蚯蚓似的血管……

一篇篇,饱含深情的往事回忆

犯错

家乡的村庄,于我心底深处,始终是一种温暖的存在。

2016年一个寒冽的日子,当我站在老家早已改变了旧有模样的房屋前找到本家堂哥李道升时,他正在忙着给自己和两个孙子准备午饭,与我说话时,手里一直没有停下择韭菜。我看到,他那双曾紧握钢钎、力顶巨石的手,爬满了一条条蚯蚓似的血管……

我的老家在安康市汉滨区五里镇的一个叫江店村的地方,这里是我的 出生地,也是我真正意义上的故乡。这几年,我回老家,一个突出的感觉 就是乡村的路变得越来越好,汽车可以直接开进院门;第二个就是房子盖 得越来越气派,人却越来越少,许多年轻人出门打工,留下的不是老人就 是孩子。 毫无疑义,道升哥目前的状况就是一名乡村的“留守老人”。

李道升的老伴过世得早,他与六个儿女中最小的儿子一起生活。 事实上,小儿子两口子出去打工多年,很少回来的他们早已融入城市了,家里留下不多的田地供道升哥耕种,与此同时,他还要招呼身边正在上学的两个孙子辈和自己的一日三餐。我问他这么大年纪了能照顾得过来吗?他点点头又摇摇头,悠悠地叹了一口气,说:“一辈子辛苦到老了,想不到还要像牛一样,得用完所有的力气。”语气中饱含着太多的无奈和哀伤。不过,谈起当年修建两条铁路的历史,这个有着50多年党龄的堂哥,却一扫刚才的颓废和抑郁,给我展现出另一种姿态和形象来。只见他放下手中的那把韭菜,颤颤巍巍地站起身来,拿起桌上一个发黄的瓷缸,扬起脖子咕咚咕咚喝了两口水,眼光、语气变得活泛了起来:“我们当年是响应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抢时间、争速度,提前修好襄渝铁路’的号召去的三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是特别高的。当时修公路、修铁路全是最原始的作业方式,因为没有任何的机械设备,所有的一切全都是靠人工来完成的。不过,别看环境艰苦,施工现场那叫一个热火朝天啊,夜以继日地赶进度,沿江两岸到处红旗飘扬,人声鼎沸,铁道兵、学兵、民兵队伍之间,连队与连队之间互相挑战的,暗地较劲的,你追我赶,谁也不愿落在后面,大家都在齐心协力鼓足干劲把铁路修好。”

李道升出生于1930年7月,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众多兄妹中,就他和妹妹存活了下来。1938年至1939年两年间,安康曾遭受过大的旱涝灾害,夏粮歉收,秋粮基本无收。城乡广大的劳苦大众,生命垂危,朝不保夕,有很多家庭的孩子被父母送去洋人和爱心人士在安康开办的慈善会或儿童教养所。 看着饿得皮包骨头的他,有人好心劝他父母送他去,可父母咬咬牙,说再苦再难,一家人都不能分离,全家人靠剥榆树皮、挖麻根,硬是挺过了饥荒年。李道升七八岁的时候,开明的父母送他进了学堂,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学堂所有的孩子中,他是最用功的一个,凡是学过的《三字经》《百家姓》《古文》以及许多乡土传说

或民间故事都能铭记于心,出口成诵。他闲时帮父母捡拾柴火、拔猪草、放牛、挖野菜度日月,晚上就着桐油灯读书识字。1951年11月,识文断字的李道升进入一家报馆工作,其间写了很多有影响的稿件,赢得了身边领导、同事们的一致好评,正当他工作顺风顺水之际,父亲却突然逝世了。李道升见家中老母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顾,就主动要求调回离家很近的五里区委办公室工作。

三线建设刚开始,李道升被任命为五里镇民兵连指导员,和连长李守印、副连长王福杰带领着王台、前卫、前进、四合、营盘等几个村的民兵前去关庙,修安旬29公里路段。当时,那里大片都是山,短短的几十公里距离就有十几个山头,施工任务非常艰巨,就是专业的机械施工也得好几个月,何况他们这群手持简陋工具的民兵。一位负责施工的铁道兵工程师很担心,他特意叫来三人,对民兵连长李守印说:“你们得和平利民兵营紧密配合,多选一些胆大心细的点火放炮能手。”一旁的副连长王福杰了然于胸,他双腿并拢,对着工程师响亮地回答:“请首长放心,我们保证完成任务。”其实,这支民兵队伍在修建襄渝铁路之前,就有许多人曾参加过八一水库的修建,对于开挖、打锤,甚至点火放炮等工作都已做得很娴熟。任务一分配下去,民兵们便迅速拿着炸药、钢钎、磅锤等工具来到施工现场。为了抢时间、争进度,工程实行日夜三班倒,他们还经常开展轮锤、打炮眼等施工竞赛,连续几个月通宵达旦地赶超比拼,终于在预定的时间内修通了公路,保证了安康到旬阳物资的顺利运达。

此后,转入襄渝铁路进行施工。这个时候,最先进的设备除了风枪、风镐和轨道斗车外,其他施工工具依然是钢钎、铁锤、钁头、竹筐和扁担等,抑或全凭抡锤掌钎,肩挑背扛。大会战、创高产是襄渝铁路线上最时髦的工作方式,1971年年底为了迎接年底总评,李道升带领的民兵连在施工中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鼓足干劲往前冲。一次,在一处很深的水里打桩,当时水势凶猛,难度非常大,李道升率先跳下水,12月的河水寒冷刺骨,两腿被刺激得一阵痉挛,可他咬着牙一边打桩一边大声地喊着:“心中有个红太阳,浑身是胆有力量。”在他的精神鼓舞下,民兵们也纷纷跳进湍急的河水中,如期完成了任务。李道升文化程度高,施工中,他经常用自编的绕口令、宣传语鼓舞大家的士气和斗志,休息时唱上两段五里的花鼓子戏,以解大家疲劳。其时,部队和地方对宣传工作是相当重视的,除了各级报、刊、广播电台外,指挥部有《2107战报》,民兵师有《民兵简报》,民兵团有《民兵动态》,民兵营、民兵连都办有黑板报,部队上除了《铁道兵报》外,各中队还有广播站,工地有高音喇叭……沸腾的三线建设极大地激发了李道升的创作灵感和热情,加上曾经在报馆工作过,他很快便创办了一份《战士快报》。这份《战士快报》集印刷、编辑、采写于一体,事例是民兵们喜闻乐见的身边事,这样更容易被民兵们接受,从而起到宣传的效果。

因李道升表现出色,他被连里推荐到民兵营当政工组长,主要负责民兵们的政治思想工作和宣传报道。修铁路是一项单调、枯燥、危险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精神支撑尤为重要,思想宣传和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不仅能凝心聚力,更是鼓舞士气的重要手段。当时,在民兵的队伍中,经常会出现开小差的“逃兵”,李道升带领宣传员一起出板报、写广播稿,开展“战地”宣传鼓动工作。他编排的一组画报,名字就叫《开小差最可耻!》,说成分不好的家庭好多都来不了,成分好的家庭出了问题,还会清除出去,并举了7连一名因家庭出了问题而被清除回家的民兵,让大家珍惜三线民兵这个荣誉,不能因为个人行为毁了自己,影响家庭,给家乡抹黑,鼓励大家好好表现,争取立功戴花回家。在他们的宣传下,民兵们的情绪高涨,开小差的现象也少了。不仅如此,民兵连还涌现出了许多的好人好事,比如2连2排有位民兵战士,经常利用下工后的休息时间到工地上捡拾一些钢筋废料,他依次将这些废料进行分门别类,能用的上交给排里,不能用的则制作成板凳或小型物件供大家使用,连里将他的事迹上报到了营里。千百年来勤俭节约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人民大众中,这种思想值得提倡,李道升更是抓住了这个契机,他对一位王姓宣传员说:“这个典型好,明天我们一块儿去采访他。”

王宣传员初中未毕业,文化程度不高,对搞宣传没有多少信心,李道升就经常帮助、辅导他,还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55师安康籍作家崔八娃的事例来鼓励他。他说,崔八娃是55师师医院的一名通讯员,以前连自己的姓名都不会写,参加了部队的文化学习后,3个月就学会了6册语文课本,在教员的辅导下,从学习作文到编快板、创作故事,最后写出了以自己亲身经历为素材的短篇小说《狗又咬起来了》《卖子还账》《一把酒壶》等3万多字的文学作品,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文艺》等报刊上发表,其中《狗又咬起来了》被教育部编人全国小学课本,并以7种文字翻译转载于世界一些国家的报刊。崔八娃还代表55师出席了西北军区第一届文化教学模范代表大会,被军区树立为“高玉宝式的文艺战士”,又出席了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参加了1953年“五一”和“国庆”观礼,光荣地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如果我们宣传搞得好,等襄渝线修好了,毛主席他老人家说不定也能接见我们呢。

李道升的话极大地鼓舞着王宣传员,第二天一早,他和李道升信心满滿地坐着一辆手扶拖拉机来到连队。一路上到处都在施工,当他们坐的拖拉机刚转过一座山头,就听见前方传来“轰轰”的响声,应该是爆破声。拖拉机手富有经验,他将车快速靠边停稳,嘴里说着:“不好,赶紧下车找地方躲避。”不等话音落下,自己已经一个飞跃跳下路基卧倒了,李道升和王宣传员也相跟着跳了下去,两人正准备找山石躲避,这时,却听见跑在前面的王宣传员发出“哎呀”的一声叫,一看,只见空中飞落的一块石头不偏不倚击中了王宣传员的头部,鲜血立即顺着他的额头滑人眉眼之间,染红了他的脸部和衣领,随即他身子一歪就倒在了地上。李道升急忙飞奔着上前扶起他,却见王宣传员缓缓地闭上了眼,头慢慢地垂了下去……

我问李道升在讲述王宣传员时,为什么不用“牺牲”而是用“死了”两字时,他说:“就算我认为他应该是烈士,但他并没有被追认为烈士啊!”

他说这话时,眼光黯淡,是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痛吧。也许,在他的心里早已为王宣传员完成了英雄的署名过程,不容置疑。

李道升和王宣传员年龄相差不过四五岁,两人一直像亲兄弟相处,王宣传员的意外死亡,对李道升打击甚大,这种悲伤的情绪一直笼罩着他。这天,部队要召开学习大会,李道升作为代表上台讲话,拿着发言稿一字一顿地念道:“为了要让毛主席睡好觉,我们一定要把帝、修、反耽误的时间夺回来、抢回来。”这时,脑子不知怎么就想起了和王宣传员在一起工作的点点滴滴,神情难免恍惚起来,等回过神瞅见下面黑压压的一大群人,心里突然一慌,竟然将原稿的“帝国主义必将灭亡,社会主义必将胜利”念成了:“帝国主义、社会主义必将走向胜利!”

话音一落,全场出现了一秒钟的静寂,随即人群便爆发出山崩地裂的一片呼喊声:“打倒现行反革命李道升!”

李道升被人群湮灭了……

本来好好的一个学习大会,立刻变成了对他的批斗大会。当时讲政治,就是这么上纲上线的。因为这个错误,襄渝铁路还没有结束,李道升就被退回生产队,并背负了一个留党察看两年的处分。想着自己对党忠心耿耿,绝没有反党反人民的狼子野心,难过委屈不堪心理压力的他,想到了一死了之。家人发现后及时劝导,并陪着他多次找到安康地委说明情况,当时的地委领导在认真听取了他反映的情况后,派人做了多方调查了解,认为这是无心之过,便下令区委撤销了对他的处分。

回到老家,我们常常会坐在家乡的天空下说着话。堂哥李道升从村支书的位子上退下来,每月有上千元的工资,加上三线建设期间的几十元补贴,生活还算过得去。前几年国家对当年上过三线、为三线建设做过贡献的民工都有补贴,有好多当年的民兵来找他写证明,刚开始一个月还有几十元的补贴,听说找的人太多了,都停了……说着说着,李道升的声音就弱了下来,眼睛也眯了起来,他困了,打起了瞌睡。

看着堂哥李道升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的皱纹,似是记载着他几十年来的千辛万苦,有一种不忍被打扰的安静,心里突然就多了一份喟叹!

一张张,当年筑路人的光辉身影

1972年,某民兵连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以鼓舞民兵战士的士气!图为:演出人员同指导老师(第二排第2、3、4位系女学兵)合影。

图为:1972年3月,江津民兵2团干部会议留影。

襄渝情侣,回眸芳华。图为:铁道兵廖学明、女民兵孙文芬战友。

图片为:作者李春芝

梁宝平小传:男性,拥有大专学历,生肖属马,是个性情中人。曾在襄渝铁路建设中工作三年(隶属于旬阳县5847部队3中队学兵11连,驻扎于陈家老庄,负责罗家岭隧道掘进作业。其间,连队荣获集体三等功一次),并随后在人民公仆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四十二年。

兴趣:收集书籍、品读书卷、文学创作、游历四方、捕捉镜头、探究中医药学,以太极柔力球修身养性。性格:温和、顺应自然、不拘小节。品德:为生之所爱、爱我之人及需要我者而活。座右铭:事业越忙碌愈充实,日子越简单愈惬意,心灵愈丰富愈美好。

来源:铁道兵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