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论是暑气蒸腾的盛夏,还是寒风砭骨的严冬,抑或是细雨迷蒙的清晨,你总能在社区那一抹抹分类桶的“色彩”边,捕捉到小黄专注而忙碌的身影。她或耐心地指导着拎着垃圾袋的邻里,或俯身细致地检查着桶内的分拣情况,那件鲜亮的志愿者马甲和臂上的红袖章,仿佛成了社区里一道移动的
无论是暑气蒸腾的盛夏,还是寒风砭骨的严冬,抑或是细雨迷蒙的清晨,你总能在社区那一抹抹分类桶的“色彩”边,捕捉到小黄专注而忙碌的身影。她或耐心地指导着拎着垃圾袋的邻里,或俯身细致地检查着桶内的分拣情况,那件鲜亮的志愿者马甲和臂上的红袖章,仿佛成了社区里一道移动的风景线,无声地诉说着坚持与奉献。当垃圾分类从新规变成习惯,小黄的身影,却始终是那个最令人安心的“守桶人”,风雨无阻,从不缺席。
黄景怡,女,1999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市丰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一级行政执法员。自2015年5月起,她加入志愿服务行列,累计志愿服务时长1850小时。她的事迹受到新华网、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2021年4月,黄景怡的志愿事迹作为献礼建党100周年特别报道,刊登在《北京日报》“誓言”栏目。
十年坚守,初心如磐。从校园到社会,从青涩学子到风华正茂,她始终将志愿服务视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激励着更多青年投身于建设美好社会的伟大实践中。
靓丽北京的“守护者”
作为新时代北京青年,黄景怡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积极响应全市垃圾分类号召,主动投身所居住社区的垃圾分类值守志愿服务。近三年来,她风雨无阻,坚持利用周末及业余时间在石景山区八角中里社区参与值守服务,累计参与桶前值守40余次,服务时长超过100小时,以高度的热情与切实的行动,成为社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不可或缺的青春力量。
在值守岗位上,黄景怡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细致与耐心。面对部分居民初期分类不清的情况,她从不抱怨,总是面带微笑,主动上前耐心讲解四类垃圾的具体区分标准,动手示范正确投放方法。遇到混合投放的垃圾袋,她不惧脏累,亲手进行“破袋检查”和“二次分拣”,确保每一件垃圾准确入桶。
夏日里垃圾酸腐味扑鼻,冬日里寒风刺骨,她始终坚守在桶站旁,用一次次精准的引导和一遍遍温暖的提醒,显著提升了所在值守点的分类准确率,其负责时段厨余垃圾纯净度长期保持社区前列。她还积极参与“周末清洁日”活动,和团队伙伴们一起清理社区死角垃圾,让社区焕新。
黄景怡用青春的热情温暖了社区,用持久的耐心美化了环境,将垃圾分类新时尚的理念播撒在居民心田,为构建绿色宜居的美丽北京贡献了坚实的青年力量。
社区老人的“贴心小棉袄”
八角街道八角中里社区是一个情况较为特殊的社区,辖区老人占比达到30%,这对社区志愿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在寒冬时节,当时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家庭日常生活不便。黄景怡主动申请协助社区工作者为老人们送牛奶、蔬菜、水果等生活物品。定期为部分患有疾病的老人送去急需药品,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有一天中午,黄景怡协助社区工作人员给一位孤寡老人送面和蔬菜时,敲了十几下门却没人答应,她立即想到可能老人出现了意外,第一时间进屋查看。打开门后发现老太太跌倒在卫生间,紧急时刻,她赶紧将老太太救起送到医院,社区工作人员都为她的机智和果断竖起大拇指。
这件事情也让她深刻反思,如何才能及时帮助到发生紧急突发情况的老人,于是,她联系社区工作者,为独居老人设计制作“应急联系卡”,并主动加入联系人名单中,保持手机24小时畅通。
为了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她还创新性开展“银龄课堂”,一对一辅导老人20人次掌握微信、线上挂号等功能,课程满意度达100%。
截至目前,黄景怡服务社区老人超100人次。提到黄景怡,八角中里社区党委书记李美红赞不绝口,她说:“小黄是小区老人们的贴心小棉袄!”
十年如一日地坚持
黄景怡的志愿者生涯,始于2015年。刚上高中的她受家庭熏陶,尝试参加志愿服务。当时年仅14岁的黄景怡是队伍里年纪最小的志愿者,却展现了超出年纪的细心和耐心。志愿服务每周一次,她雷打不动准时参与:在敬老院给孤寡老人代购生活用品、陪伴聊天;暑假里,她在“第二书房”给小朋友阅读辅导;在社区禁毒宣传中,她设计的情景剧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2018年进入大学,黄景怡将“志愿之火”带入校园。作为院团副书记、党支部组织委员,她跑遍了学校周边打车20元能覆盖到的所有社区,带领同学们开展防诈骗讲座、食品安全进社区等活动26场,惠及居民700余人次。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怎么才能让更多人了解并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是一直萦绕在黄景怡心头的问题。于是,她创新“积分”机制,用参与志愿服务,可以累计积分的方式,吸引近百名同学加入志愿服务队伍。
2020年1月,黄景怡又加入了八角街道八角中里社区青年志愿服务队。针对双职工家庭孩子放学“空窗期”,她牵头开办“三点半课堂”,开设垃圾分类实践、英语趣味角等课程,累计服务儿童150余名,社区垃圾分类准确率得到有效提升。
2024年黄景怡在网上看到一则失学儿童的新闻,感慨良多,随后她资助了一名河北乡村女孩上学。黄景怡常常会联系女孩的班主任,了解女孩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女孩也把黄景怡当作是知心大姐姐,立志努力学习,未来也要成为像姐姐一样的人,回报社会。
十年的时间,黄景怡从一个懵懂的“志愿新人”蜕变成为志愿服务行动中的核心力量,创新服务方式,吸引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务组织。她坚定地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当我们汇聚在一起时,无私奉献之光就能照亮更多人。”
来源:北京石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