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9日,农历闰六月十六,正是末伏之日。俗话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末伏虽已接近尾声,但暑气未消,地面余热与湿气交织,高温仍在持续。
导读:“末伏现三象,遍地起坟头”,今日末伏,指的哪三象?有啥预兆?看看老祖咋说的。
2025年8月9日,农历闰六月十六,正是末伏之日。俗话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末伏虽已接近尾声,但暑气未消,地面余热与湿气交织,高温仍在持续。
立秋虽名为“秋”,却常是热浪正盛之时。民间有言“秋老虎不咬人”,并非凉爽已至,而是提醒人们此时暑气与秋凉交替,白日闷热,早晚渐有清风。
三伏天横跨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高温日照长,地表吸热多而散热慢,热量日积月累,便成了“最热不过三伏天”的景象。
处暑在立秋之后,意味着暑气渐退。古人说“处者,止也”,象征炎热的停歇,但在末伏与立秋相逢的日子里,高温与凉意同台登场,正是农事收与种的衔接期。
2025年8月9日,农历闰六月十六,正值末伏。今年的末伏有些特别,是立秋后才遇庚日的“秋包伏”。老话说“秋包伏蒸桑拿”,意思是立秋后才入末伏,暑气往往延续,热浪依旧不减。
立秋虽为秋季的开端,却常是暑热与秋凉交替的时段。白天依然闷热,晚间略有凉意,正如人们常说的“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冷热交错,体感变化明显。
三伏天本就横跨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地表吸热多、散热慢,热量日积月累形成“蒸笼”效应。末伏时虽已临秋,但热量尚未散尽,“秋老虎”常在此时露面。
今年的“秋包伏”让立秋后的炎热有了延续,既是农事收获与播种的衔接期,也是考验耐热与抗旱的关键阶段。古人感叹“暑去秋来交替时”,说的正是此刻的景象。
7月20日至7月29日为头伏,共10天;
7月30日至8月8日为中伏,共10天;
8月9日至8月18日为末伏,共10天。
故,今日末伏,今年的末伏颇为特别,是“秋包伏”。古时虽无气象仪器,先人却凭着长期的观察,总结出许多判断冷暖的经验,用以提前规划农事。民间常有句话:“末伏现三象,遍地起坟头”,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咱们不妨一起来看看老祖宗说的。
民间有句老话说“末伏现三象,遍地起坟头”,并不是字面含义,而是指末伏若出现特定三种天气现象,农作物可能减产,年景不佳。立秋在农历中正是“禾谷将熟”的关键时节,气候变化对收成影响极大。
立秋时节,一边是暑气未消的三伏天,一边是昼夜温差逐渐加大的秋意,冷热交替间,农田里的庄稼进入灌浆、成熟的冲刺阶段。此时若遇异常天气,便容易影响籽粒饱满度与最终产量。
三伏天横跨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地面吸热多、散热慢,末伏虽临秋,但仍有高温天气“压阵”。“热在三伏”这句话,道出了这一时段的闷热特征,也提醒农人关注高温与降雨的平衡。
古人常说“秋来农事忙”,末伏不仅是收割与储粮的准备期,也是播种秋作物的关键节点。若此时天候失衡,不仅影响眼前收成,还可能波及来年春耕,正应了那句“年景好坏看末伏”。
因此,今日末伏,指的哪三象?有啥预兆?我们早点了解一下吧。
有句老话说“末伏怕头雨”,意思是立秋刚到若遇上降雨,往往预示着后续会有一段持续性强降水。立秋雨虽能解墒润田,但雨水若密集成灾,就会给庄稼带来压力。
末伏处在三伏天的尾声,暑气未散、秋意初显,本该是作物灌浆、果实饱满的关键期。若此时连日阴雨,田间积水易让土壤缝隙充满水分,根系缺氧,影响正常呼吸与吸收。
农人常说“光照催粮熟”,立秋后无论是稻谷抽穗扬花,还是大豆结荚、棉花结铃,都离不开充足日照与适度水分。长时间降雨会减少光合产物积累,籽粒灌浆不足,甚至出现稻谷“空壳”等减产现象。
所以末伏的天候,不只是温度的较量,也是水分与光照的平衡。此时的每一场雨,都关系到当年的收成,也让农人更加关注“末伏头雨”的变化。
立秋一到,暑气并未全散,副热带高压若仍强势,就容易出现“秋老虎”。农人有言“立秋热浪滚,秋实瘪壳囤”,说的便是高温对收成的冲击。
末伏处于三伏天的尾声,作物正值灌浆、结实阶段。若此时热浪滚滚,蒸腾作用过强,会让作物失水过快,影响花芽分化与果实充实度。
高温还会让叶绿素分解、叶片失绿焦边,田间一片萎色。如有老话提到“秋首烈日煎,棉铃裂嘴冤”,说的便是酷热影响棉花成铃。
所以末伏的热,不只是天气炎炎,更考验着作物对水分与养分的调节。高温若拖得久,便可能让一年的辛苦打折扣,这也是农人最担心的情形。
立秋遇上末伏,天气多变,若刮起大风,田里的庄稼就要遭殃。农人常说“风过一夜地变样”,强风能把玉米、高粱、水稻等高秆作物吹弯甚至折断。
作物一旦倒伏,叶片朝向改变,光照条件受限,光合作用也就打了折扣。时间久了,还容易让病虫趁虚而入,收成自然要受影响。
对依靠风力授粉的作物来说,微风是帮手,强风却是麻烦。风力过大,花粉被吹得四处飞散,落不到该去的地方,结实率就会下降。
末伏的风,不只是凉爽的信号,更可能是对庄稼的考验。在高温与风力交织的日子里,农人心里挂念的,始终是那片地里的丰收希望。
总结:今日末伏,今年的末伏颇为特殊,是“秋包伏”。老一辈常说:“末伏现三象,遍地起坟头”,虽不能尽信,却是多年经验的沉淀,多少有些参考意义。农谚言简,却有根,咱们不妨平和看待,你的看法呢?
来源:乡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