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县在创建全国文化模范县的进程中,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提倡和发展文化户。到了1986年初,全县已发展到八百八十个文化户,经大力登报广播宣传,文化户在省及全国有了一定名声,引起了新闻文化界的重视。《大众日报》社派著名记者王文光,前来采访撰写此事,同我
临朐文化发展的基石和支柱——文化户
——创建全国文化模范县之一篇
作者 | 冯恩昌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县在创建全国文化模范县的进程中,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提倡和发展文化户。到了1986年初,全县已发展到八百八十个文化户,经大力登报广播宣传,文化户在省及全国有了一定名声,引起了新闻文化界的重视。《大众日报》社派著名记者王文光,前来采访撰写此事,同我经过详细座谈采访,一起写出了通讯《八百八十个文化户》,1986年3月2日发表在上海《文汇报》二版头条,在社会上造成强烈影响,这一文化的新创造,为我县后来评为全国文化模范县,成为基石和支柱。
我县发展文化户的状况,《潍坊日报》副总编辑高立基先生,在1985年8月22日《潍坊日报》早有报道。说临朐素有“小戏之乡”美称。文化户在这块土地上应运而生,很快发展到20多个门类,八百八十多户,其中有义务文化户、有兼职文化户、也有专业文化户。有一家独办的,也有联合体。他们像繁星坠地,遍布全县。从事影视、说唱、书法、绘画、装裱、烙画、泥塑造、雕塑、花卉、山石、盆景、树根造型等各项业务。犹如漫山遍野的山花,飘发出诱人的清香。
书画家李达源是最早的文化户之一,这年春天,他出版了《李达源墨竹集》挂历。早期的文化户,还有石家河乡宝畔台村石好德的沂蒙花石公司,经营奇石、园林、假山、花卉盆景。冶源镇的奇石爱好者,唱着他的石头歌,第一个闯进县城办起了石馆,被评为潍坊市文化先进工作者之一。龙岗乡的爱石者张洪臣制造了20吨重的大型奇石盆景,晋京展览后,安置于《光明日报》大院内。冶源镇的冯介孟、冯汝松等潜心研究木板烙画,他们制作的山水、花鸟、走兽、草虫屏风,摆放在了不少大城市宾馆里。五井镇西池村的文化户尹炳祥,当选为全县文化户代表,出席全国文化户座谈会,在光明日报社介绍过经验,在县里选为文化户主席。他成立的影视公司,为县里的重大活动录相,为县吕剧团拍电视片,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赞扬。
1985年12月20日,省《大众日报》登载了临朐文化户的事迹,题目是《临朐县积极发展文化户——新形势下开展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新途径》(冯恩昌、曾庆贵报道)。这篇重要报道,是对临朐文化户的肯定和提倡赞扬。其中县里对文化户发展的三项措施,起到了成功的作用:一是对文化户高度重视,热情扶持。县委、县政府于1984年10月和1986年5月召开了文化户代表会和座谈会。先后总结推广了28个文化户的典型。领导同志不断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倾听文化户的意见,为他们排忧解难。同时动员有关部门从各方面积极给予支持。税务部门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文化户以优惠。工商部门为他们进城进镇开展活动提供方便。农业部门在经济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二是对文化户加强管理,正面引导。根据文化户“自愿、自主、自营”的特点,县里制定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特别注重教育引导文化户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在保证社会效果的前提下,搞活经营,增加收入,以文养文,不断发展。并且充分发挥文化户自身的管理作用,成立了由文化户代表选举产生的文化户协会。据统计,全县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文化户是精神文明户。三是积极做好文化户的服务工作。对业务活动、人才培养、信息交流、作品展销等方面进行服务。县里成立了文化服务公司,设立了电影放影管理、文化辅导、作品展销等服务部。县里实施的这三条措施,使文化户吃了定心丸,鼓舞了大干的劲头,出现了繁荣景象。
为创建全国文化模范县,全县文化户的庞大队伍展现了英雄奋斗的发挥智慧的风采。在家庭内大练书法、排演喜闻乐见的小节目、制作挖掘奇石工艺品等,真正做到了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尽力挥洒天才智慧。在三次大规模晋京展览中,曾经团结一心,雇用多辆汽车载着产品作品,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奔赴青州火车站转乘火车,不顾千里遥远之艰辛,直达北京中国美术馆,成月的住下来布展,供参展者浏览,虽入大城市,生活依然艰苦,一心尽显故乡艺术风采。他们的作品、绘画、奇石、盆景等,不少赠送给有关部门收藏,有的成为了赠给外国友人的礼品,北京和全国各地的大型报刊杂志,对他们的作品主动发表。李达源的墨竹画,登上了《求是》杂志,有着极高的声誉。我说临朐文化户,是创建全国文化模范县的基石和支柱,是名符其实的,充分展现了沂蒙山乡人的天才智慧和优良品德,是在文化领域为国家做出的一大贡献。
附:
八百八十个文化户——山东临朐见闻
冯恩昌 王文光
来到山东临朐县,到处可听到农村中文化户的故事。在这个县里,现在已涌现出八百八十个文化户。他们从事书法、绘画、图书、说唱、装裱、花卉、盆景、假山等二十多个门类的文化服务项目,为满足广大群众“求富、求乐、求知、求美”的愿望,做出了可喜的成绩。
在县城招待所,我们碰巧遇上了“七贤画院”的主人李达源。在临朐数以百计的农民画家中,老李可称得上是一位突出的代表。他陪我们到七贤村参观了画院和他正在展出的一百多幅书画作品。四十多年的业余创作实践,使这位年过半百的画家打下了扎实的艺术功底,他擅长墨竹、行草,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一九八三年,他和儿子创办了“七贤画院”,两年多来共创作了书画作品三千多幅,有不少作品已在报刊上发表。去年,他精选了自己的墨竹作品,印成一九八六年《李达源墨竹集》挂历,一下子征订出五万本,成为挂历出版中的新鲜事。
我们慕名来到杨善乡吕家楼村,参观了女画家吕丽的画展。吕家楼是远近闻名的“绘画之乡”,吕丽家更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家”。她本人画年画,爱人画国画,母亲剪纸描窗花,孩子会画儿童画。她家新建的三间正房里,贴满了画作,幅幅飘逸着泥土香、农家情。一九八三年,她办起了家庭画展,接待上级领导和县内外的参观者达上千人次。她的年画《俺也学养蚕》《小饭橱》,曾入选全国农民画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她画的《金秋》《清明节》,被省里的负责同志作为礼品赠送给国际友人。我们问她为什么这样喜爱绘画?她腼腆地答道:“我们农民的生活不光要富要乐,还要美呢 ! ” 文化户既讲社会效益,又讲经济效益。在这方面,石好德的“沂蒙花石工艺公司”创出了很好的经验。沂蒙山区的奇形怪石到处可见,其嶙峋剔透不亚于太湖石,是制作盆景假山的好材料。这个乡的农民石好德,在这些石头上干出了一番事业。他带领我们参观了他们的盆景展览室。这里陈列着一百多盆姿态各异的山石盆景,什么“锷未残”“斩云剑”“六月忘暑”……盆盆构思精巧,意味隽永。其中有十一盆曾进京展出过。老石说:“过去我们穷就穷在这些石头上,如今我们学会了‘点石成金’术,让它造福人民。”他们的公司从一九八四年六月成立,现已发展到六十人,分成四个作业组,常年在外地承造假山。他们先后为省内十九个县、市建造假山五十六座,总收入四十二万多元。同时,还带动全乡一百多个采石专业户一起奔上了致富之路。
回到县城,在电影院前的广场上,我们看见一位中年人举着摄像机,正在为县吕剧团排演的小戏录相。他叫尹炳祥,今年三十八岁,家住五井镇西池村,现在担任全县文化户协会主席。他由办个体照像馆逐渐发展成为文艺创作、摄影、电视录像三位一体的文化专业户,是全县第一个进城独立经营个体文化事业的人。一九八五年四月,他作为全县文化户的代表, 出席了全国第一次文化户工作座谈会。他经营的项目,立足点放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上。他培养了几十名照像技术人才,有的已被评为摄影师。去年春天,他在县文联支持下,成立了“临朐影视公司”,录制了反映本县四化建设的先进典型事迹和科技资料片二十多部,其中有五部已被山东电视台采用。几年来,他先后拿出一万七千多元钱资助县里发展文化事业。他设立的“临朐县电影文学奖”,大大激发了业余作者的创作热情。
冯恩昌,曾任临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县文联主席,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田园派著名诗人、作家,“农家小院派”代表,冯惟敏传说传承人,已出版文学专著32部,《糖葫芦》《故乡蝉歌》入选全国全日制中学阅读课本。
来源:接俸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