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小麦备耕备啥?种植大户告诉你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09 07:38 2

摘要: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与农户收益。对于种植大户而言,科学有效的备耕工作是实现小麦高产的基础。结合多年种植经验,高产小麦备耕需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为后续生长发育筑牢根基。

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与农户收益。对于种植大户而言,科学有效的备耕工作是实现小麦高产的基础。结合多年种植经验,高产小麦备耕需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为后续生长发育筑牢根基。

一、科学选购适宜高产良种,奠定丰收基础

种子是高产的核心要素,选择适宜的良种需综合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种植制度及病虫害发生情况。

- 适应性优先:应选择经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在本地示范种植表现良好的品种,确保其能适应当地的温光水资源,尤其是在抗寒、抗旱、抗倒伏等方面符合区域需求。例如,北方冬麦区需选择抗寒性强的品种,南方麦区则应侧重耐湿、抗赤霉病的品种。

- 丰产性与品质兼顾:高产良种需具备分蘖能力适中、成穗率高、穗粒数多、千粒重稳定等特性。同时,若面向市场销售,还需关注品种的加工品质,如蛋白质含量、面筋强度等,以提升种植效益。

- 抗病虫性突出:近年来,小麦病虫害发生呈常态化趋势,选择抗白粉病、条锈病、纹枯病及蚜虫等病虫害的品种,可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种植成本,实现绿色高效生产。

购种时需通过正规渠道,查看种子包装上的审定编号、纯度、净度、发芽率等指标,避免购买假冒伪劣种子,确保种子质量。

二、准备充足优质肥料,保障养分供应

小麦生长周期长,需肥量大且养分需求全面,充足且配比合理的肥料是实现高产的关键。备耕阶段需重点准备有机肥与化肥,并注重科学搭配。

- 足量腐熟有机肥,改良土壤肥力

有机肥富含有机质和多种微量元素,能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为小麦生长提供长效养分。种植大户需提前准备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如腐熟的鸡粪、牛粪、羊粪等,每亩用量至少3方。需特别注意,未腐熟的有机肥含有大量病菌、虫卵及草籽,施入后易引发病虫害,还会因腐熟过程中产生的高温灼伤小麦根系,因此必须确保有机肥充分腐熟。

- 精准搭配化肥,满足阶段需求

化肥具有养分含量高、见效快的特点,需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小麦需肥规律合理配比。一般而言,每亩需准备复合肥(氮磷钾配比可选用15-15-15或根据土壤检测结果调整)140斤左右,作为基肥施用,为小麦苗期至拔节期提供充足养分。同时,需根据土壤缺素情况补充单质肥料,如土壤缺氮可适量增施尿素,缺钾则补充氯化钾等,确保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如锌、硼)协同供应,避免养分失衡影响产量。

施肥时应坚持“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将有机肥与化肥混合均匀后施入土壤,实现养分互补,提升肥料利用率。

三、深耕土壤,创造良好耕作层

土壤是小麦生长的载体,深耕改土能打破犁底层,增加耕作层厚度,改善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有利于小麦根系下扎,增强抗旱抗倒伏能力。

- 把握耕深与时间

深耕深度以30厘米左右为宜,既能打破多年浅耕形成的犁底层,又能避免深耕过深导致生土上翻、肥力下降。深耕时间需在播种前20天完成,以便土壤有充足时间风化熟化,接纳雨水,提高土壤墒情。若耕后遇雨,可及时耙耱保墒,防止土壤板结。

- 坚持机耕,避免旋耕

相较于旋耕,机耕(铧式犁耕作)能实现土壤翻转,将地表的秸秆、杂草及有机肥翻入深层,促进秸秆腐熟和养分释放,同时减少表层病虫害基数。而旋耕深度较浅(通常10-15厘米),长期旋耕易导致犁底层加厚,土壤透气性差,不利于根系生长。因此,备耕阶段应优先选择机耕,确保耕作质量。

深耕后需进行耙地、平地作业,使土壤达到“上虚下实、地平土碎”的状态,为播种和出苗创造良好条件。

四、做好种子处理,提高出苗质量

种子处理是预防苗期病虫害、促进苗齐苗壮的重要措施,能有效降低后期防治成本,为高产奠定基础。

- 精选种子:播前需对种子进行筛选,去除瘪粒、破损粒、病粒及杂质,保留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提高种子纯度和发芽率。

- 晒种消毒:选择晴天将种子摊开晾晒2-3天,利用阳光紫外线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同时增强种子活力,提高发芽势。

- 药剂拌种或包衣: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拌种或种子包衣。例如,防治地下害虫(如蛴螬、蝼蛄)可选用辛硫磷、毒死蜱等药剂;防治白粉病、黑穗病等病害可选用三唑酮、戊唑醇等药剂。药剂拌种需严格控制用量,避免药害,确保种子均匀着药。

总之,高产小麦备耕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从良种选择、肥料准备到土壤耕作、种子处理,每一个环节都需科学操作、精细落实。种植大户需结合自身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做好各项准备,为小麦全生育期的健壮生长提供保障,最终实现高产稳产的目标。

来源:风趣一半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