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们提议尝试新目的地:“要不要去没去过的地方看看?南京、杭州?4年前,妈妈和哥哥去过南京。”
文|凝妈悟语
孩子总说想出去玩,可是问他:想去哪里玩呢?
他却总是围绕着那些曾经去过、留有具体快乐记忆的地方:去青岛荡秋千,去潍坊住酒店......
当我们提议尝试新目的地:“要不要去没去过的地方看看?南京、杭州?4年前,妈妈和哥哥去过南京。”
孩子会立刻响应:“好啊,那去南京!上次和哥哥去,这次该单独带我去了。”
可当我们再追问:“去南京玩什么呢?”
孩子却陷入了沉默。
在他的小脑袋瓜里,南京只是一个陌生的地名,没有画面,没有概念,更谈不上“为什么要去”和“去了玩什么”。
对他来说,“出去玩”的吸引力,可能仅仅等同于“住酒店”的新奇感。
带孩子出门旅行,我们并不强求他必须记住多少知识或学到多少东西。
但是,一次有意义的出行,总该有个大致的规划和方向感,让探索本身充满发现的乐趣。
如何帮助孩子跨越“想去”和“知道去哪、为什么去”之间的鸿沟?
我想,关键在于提前构建认知地图,而阅读正是最便捷的桥梁。
于是,我们选择了这套《儿童游学丛书——地图里的中国》(全套8册)。
它系统性地涵盖了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配备了130多幅专业绘制的游学地图,堪称一本“纸上中国行”的宝典。它的魅力,在我们亲身体验后,愈发凸显:
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理论指出,人们通过已有的知识结构来理解新信息。当新信息能与已有图式连接时,学习更高效、记忆更深刻。
情境学习理论也强调,学习应与真实情境相关联。
这套书最让我惊喜的效果,是它能完美激活孩子已有的旅行记忆。
比如,刚带孩子从天津回来,再翻开书中“天津印象”的部分,孩子瞬间兴奋起来!
他急切地在书页上搜寻熟悉的元素,问题也像开了闸的洪水:
“看!解放桥!我们在那里看到了闪闪发光的世纪钟!还买了炸串呢,走了好久好久才回酒店!”“煎饼果子!就是酒店旁边那家脆脆香香的!”“十八街麻花!我们去了总店,没买,因为记得以前有点硬...”“耳朵眼炸糕!我们路过那里,还和雕塑拍了照!”“泥人张!在风情街和古文化街都看到啦!”“五大道!记得那些红砖墙,砖缝是奇对奇、偶对偶!”“天津之眼!下雨没去成,原来长这样啊!”“天津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看着不错,下次再去!”在这一进程中,视觉和味觉实现了精妙的连接;空间位置、活动记忆以及决策记忆都被悄然唤醒;细节观察的能力和探索未知的欲望也得到了显著强化。
正是这些鲜活的画面和文字,瞬间点燃了孩子的阅读热情。
带着这些亲身经历的“图式”,再去读书中更详细的文字介绍——天津的地理位置、“天津”名称的由来、为什么叫“哏儿都”、五大道洋楼的历史渊源...
孩子的探究欲望空前强烈,理解起来毫不费力,印象也格外深刻。
“行万里路”积累的经验,让“读万卷书”变得灵动而深刻。
认知地图理论认为,人在头脑中会形成对空间环境的心理表征。
帮助孩子预先构建目的地的认知地图,能极大提升探索效率和兴趣。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鼓励学习者主动探索和构建知识。
当孩子说出“想去南京”,我们立刻拿出《华东地区》分册,翻到“江苏印象”。
他第一眼就捕捉到关键信息:“南京是江苏的省会!”
接着,通过地图,他直观看到江苏位于东部沿海,而南京偏居西南,“省会为什么不在中间?”这成了他的第一个小疑问。
书中推荐的“江淮风光游学行”路线,将南京作为起点,提供了一个宏观框架。
聚焦南京,书页上罗列了丰富的选项:
南京博物院、玄武湖、燕子矶、栖霞山、朝天宫、秦淮河、明孝陵、钟山、中山陵、夫子庙... 部分景点还有专门介绍。
文字描述点燃了兴趣的火花:
“南京博物院是我国第一座国家建的大型综合博物馆?有45万件文物?比我们去过的山东博物馆还大?”“玄武湖是江南最大城内公园?还是皇家园林湖泊?‘金陵明珠’!”“六朝古都?第一个皇帝是三国东吴的?诸葛亮说的钟山就是这里?和《三国演义》有关?”这些信息不再是抽象的名词,而是为孩子勾勒出了南京的初步轮廓,注入了历史文化的故事感。
阅读过程中,孩子基于已有经验产生强烈的对比和渴望。景点的规模和美誉,让孩子打开想象的大门,和历史故事联结起来。
茫然被具体的向往取代:“去南京,不仅仅是住酒店,还能看到这么多东西,知道这么多故事!”
孩子开始主动参与规划:“我想去看大博物馆!”“想去看看诸葛亮说的钟山!”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而非被动接受。提问是主动思考、连接新旧知识、填补认知空缺的关键表现。
即使对于还没有去过的地方,这套书也能有效激发兴趣和思考。
比如,翻到“山东印象”中的济南千佛山:
“原来千佛山以前叫舜耕山?怪不得济南有舜耕路呢!”“山上有许多佛像才改名?下次去一定要好好找找佛像!”“济南泉水多和千佛山有关?为什么?”阅读过程中发现地名关联,理解文化延续,为未来观察设定目标,引发了关于地质成因的科学问题。
书中呈现的知识,常常是我们“习以为常”却没有深究过的背景。
当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给孩子时,恰恰打破了这种“习以为常”,揭示了“原来这也是需要知道、值得提问的!”
这种体验显著提升了孩子的问题意识。
孩子开始主动发问:“为什么这里叫这个名字?”“这个东西是做什么用的?”“这里发生过什么故事?”——这正是主动建构知识的开端。
写在最后:
《儿童游学丛书——地图里的中国》不仅仅是一套游学指南!
是一把钥匙,为孩子打开认知中国的大门;是一座桥梁,连接亲身经历与广阔知识;更是一粒种子,在“想去玩”的单纯愿望里,播下“探索什么”、“为什么探索”的求知欲。它完美诠释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相辅相成:
行前阅读构建图式,激发向往;行中体验验证感知,加深理解;行后回顾连接图文,固化记忆,并催生新的好奇。有研究指出,这种结合了情境准备、亲身参与和反思回顾的学习过程,能最有效地促进深度学习和持久记忆。
它不仅让旅行更有目的性和意义,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空间感、提问能力和文化理解力。
如果你的孩子也常说“想出去玩”却不知“去哪玩、玩什么”,或者你希望每一次家庭旅行都能在孩子心中留下更深的印记,这套书绝对值得放在书架上。
让孩子在出发前,先在纸上“游历”一番吧!当真实踏上那片土地时,他的眼睛会更亮,问题会更多,收获也必然更丰盈。
来源:凝妈悟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