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润检心:河南灵宝民事检察路上的《道德经》智慧回响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09 09:15 3

摘要:河南省灵宝市作为《道德经》这一中华智慧元典的重要发源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灵宝市检察院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精髓,创造性转化《道德经》中的丰富思想内涵,将其有机融入检察履职全过程,精心培育打造“德润检心”文化品牌,为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

河南省灵宝市作为《道德经》这一中华智慧元典的重要发源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灵宝市检察院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精髓,创造性转化《道德经》中的丰富思想内涵,将其有机融入检察履职全过程,精心培育打造“德润检心”文化品牌,为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引领。

函谷雄关巍然矗立,千年前紫气浩荡东来,先哲老子于此著就《道德经》五千真言。其思想如黄河之水,奔涌不息,滋养着华夏文明的根脉。作为一名民事检察干警,我深切体悟到《道德经》所蕴含的古老智慧,并非遥不可及的玄思,而是破解现实难题、提升监督质效、滋养职业精神的明灯,赋予“德润检心”以鲜活的生命力与深厚的实践根基。

一、以“虚静”察本真,在监督办案中淬炼如炬目光。

面对虚假诉讼的重重迷雾,老子“见素抱朴,致虚守静”的智慧是拨云见日的密钥。我曾参与办理的一起民间借贷纠纷监督案:表面证据链完整,但当事人陈述矛盾、证人言辞闪烁。若急于定论,恐坠入预设陷阱。我们摒弃主观预判,对相关流水逐条核验;同时“守静”深入走访关联方,从庞杂信息中梳理异常,最终锁定了当事人恶意串通,提交虚假证据,捏造虚假借款事实的关键铁证。这印证了“知常日明”—唯有持守虚静澄明之心,剥离干扰、回归本真,方能在监督中穿透表象,守护司法公正的基石。

二、以“德善”化干戈,在检察和解中践行司法温情。

民事纠纷常根植于情感的裂痕,远超法条能简单裁断。老子“报怨以德”的箴言,为我们指明了修复关系的路径。如协助市院办理的一起二审执行监督案,历经多次裁判,双方积怨深重。案件时间跨度大、双方对立情绪强,若简单作出不支持监督申请决定,可能激发新的矛盾,双方当事人原系朋友关系,矛盾虽然尖锐,但有和解的基础和可能。三门峡市检察院、灵宝市检察院两级院深入分析案情。充分了解当事人诉求,充分运用检察智慧。定制了和解方案。采取了“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的策略——以谦下、包容、耐心的姿态介入。检察官化身沟通的“桥梁”而非裁判的“利剑”:耐心倾听双方诉求,采取“背靠背”方式,与当事人“一对一”沟通,为他们阐明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类案判例等内容,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以百姓心为心”,理解对方的难处与诉求。不争一时口舌之快,不执着于己方观点的强行灌输,而是如水般浸润、软化对立情绪,寻找双方利益的微妙平衡点。最终,历经多次裁判、困扰双方28年之久的纠纷,在检察官的努力下得以实质性化解。由于债务差点老死不相往来的两位老人,从满头青丝到双鬓斑白,终于握手言和,热泪盈眶。这正是“不争之争”的胜利——检察官以其“水”的品格,“善利万物而不争”,却最终化解了看似不可调和的“坚冰”,彰显了司法柔性的强大力量与温暖光辉。

三、以“知足”守初心,在平凡岗位筑牢清廉堤坝。

民事案件关乎群众切身利益,身处矛盾交汇点,更需以“德”润心,抵御侵蚀。老子“知足不辱,见素抱朴”的箴言如警钟长鸣。面对人情请托或利益诱惑,牢记“祸莫大于不知足”,以“复归于婴儿”的纯粹心态履职。在琐碎案卷与复杂纠纷中,耐住寂寞查微析疑,守得清正化解纷争。

“德润检心”,于民事检察而言,就是将老子的务实精神融入日常—在每份文书中慎思明辨,在每次调解中倾注仁心。新时代对民事检察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民法典的实施赋予我们更丰富的法律工具,数字检察建设提供了更高效的技术手段,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给了我们更强烈的使命感。让我们持续从《道德经》这座东方智慧的宝库中汲取活水,以“德”为本,以“润”为法,让民事检察成为德政在正义事业中的生动注脚,最终抵达“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境界—使公平正义如春风化雨,让司法温暖似阳光普照,以“如我在诉”的情怀办好每一起案件,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负时代的检察答卷。(卿海涛)

来源:河洛视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