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国界的生命救援:武汉医生在孟加拉留下中国故事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09 06:40 2

摘要:8月1日清晨,武汉天河机场,CZ3705航班平稳降落。舱门打开,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副主任刘淑华和她的4名队员组成的中国医疗队,脸上写满疲惫,眼神却格外明亮。一周前,他们带着使命紧急飞赴孟加拉国;一周后,他们带着完成任务的释然与对异国伤者的牵挂归来。

极目新闻记者 王晨曦

通讯员 张素华 汪峥

8月1日清晨,武汉天河机场,CZ3705航班平稳降落。舱门打开,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副主任刘淑华和她的4名队员组成的中国医疗队,脸上写满疲惫,眼神却格外明亮。一周前,他们带着使命紧急飞赴孟加拉国;一周后,他们带着完成任务的释然与对异国伤者的牵挂归来。

从武汉到达卡,约2000公里距离,中国医疗队用12小时紧急集结、8天生死救援、无数次经验传递,不仅从死神手中夺回了珍贵的生命,更是让温情的中国故事在南亚次大陆悄然流淌,刻下了“医者无疆、命运与共”的动人篇章。

援孟加拉国专家团队归来

从武汉到达卡,“中国速度”星夜驰援

7月21日,孟加拉国一架空军教练机不幸坠毁,导致超百人受伤,伤者中不乏烧伤患者,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中国政府积极响应。“最初,我们接到的是关于药品援助的请求。”中方医疗队队长、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副主任刘淑华医生介绍,但有着丰富烧伤救治经验的她意识到,“此时此刻比药品更稀缺的是医生”。因此,她主动请缨,表示愿意协调组队奔赴达卡。

“23日下午,我们接到赴孟加拉国的任务,次日清晨,就完成了队伍组建和物资准备。”刘淑华介绍。

接到任务时,队员们有人刚刚结束夜班工作,有人甚至还在手术台上,但12小时内,这支由4名医生和1名护士组成的专家团队,迅速集结出发。“我们选派的都是六边形战士。”该院主要负责人介绍,5人均是在烧伤危重症抢救、创面治疗及烧伤康复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医疗专家。

7月24日深夜,冒着暴雨天气,中方医疗队乘坐的航班起飞。在万米高空中,机舱灯光成了临时会诊灯,驻孟大使馆提前传来12名重症病人的病情情况,已分发到队员们的手上,刘淑华带领队员们逐一分析,在颠簸的气流中,治疗方案雏形逐渐清晰。

“抢救生命,必须珍惜每一秒钟。”24年前,该院烧伤科专家团队曾远赴秘鲁利马,采用全球独创的“喷撒法皮粒播植术”,成功救治多名令当地医生束手无策的危重病患,留下了中国专家的美誉。此后,该院专家团队多次参与并圆满完成多次国内外重大应急医疗救援工作。“多年应急救援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培养能够开展全周期烧伤治疗的医护人员,方能随时响应应急救援,第一时间开展最及时最有效的救治。”

中国医疗队与当地医生合作进行手术

从病危到存活,“中国方案”惊艳同行

7月25日,中国医疗队抵达孟加拉后的首台手术,就是救治烧伤面积达45%的重症患者卢克。彼时,该国国家烧伤与整形外科研究所,已经集中了孟加拉国最顶尖的医疗专家,以及来自新加坡、印度等国的医疗救援队。该研究所也是全亚洲规模最大的烧伤治疗中心。

此时的卢克,出现高烧、肺部感染的迹象,随时有可能出现脓毒血症。刘淑华回忆起第一次检查时,他的情况已经非常危重。但由于治疗理念不同,外方专家倾向保守治疗,而刘淑华的脑海里,闪过了数百名烧伤面积超80%患者的成功救治经验。

“建议立刻手术清创!”她拿出在武汉救治类似患者的方案:手术清除坏死组织,涂上来自武汉市第三医院的自制烧伤药膏,配合翻身和俯卧护理法——这是一套被验证过无数次的“中国方案”。

术后48小时,卢克成功脱离呼吸机;术后第五天,监护仪上的各项指标趋于平稳,病情逐渐稳定。快速且明显的治疗效果,征服了所有人。孟方医生在惊叹治疗效果之余,开始参考“中国方案”,成功救治更多危重症患者。

在达卡的8天里,中国团队为7名危重症患者主刀,22名伤者在他们的参与治疗下,逐步走向康复。

从输血到造血,“中国经验”一学就会

“我们采取的治疗方式、使用的药剂,既是能够有效抢救危重伤员的,也是适合孟加拉国情的。在我们离开后,当地也能长期适用。”回顾救援过程,刘淑华认为。

大面积烧伤患者需要保持创面干燥,但当地缺乏相关设备,队员张锦丽灵光一闪:“用吹风机低温档定时吹!”这个成本不足百元的“土办法”,效果却比昂贵设备更贴合实际——吹风机无需复杂线路,随手可得,护士们一学就会。

孟方医生哈桑在治疗中发现,中国团队使用的国产纳米银敷料,与发达国家捐助的同类敷料相比,尺寸适应范围更广,不仅治疗效果好,还节省物料。“物美价廉!我们以后也要采购这类中国产品。”

队员刘欢则把国内烧伤ICU的院感防控流程翻译成英文图解。当她手把手教当地护士如何规范消毒时,对方认真地在笔记本上画下每一个步骤。就连队员们随身携带的水果糖,也成了“秘密武器”——给哭闹的小患者一颗糖,既能缓解疼痛和焦虑,又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中国同行带来的不仅是救援,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技术,而是可持续的解决方案。”研究所所长纳希尔的评价,道出了这份援助最珍贵的内核。

国际医疗队合影

从救援到互动,“中国温情”延续千里

离别时刻,孟方为每位队员送上极具当地特色、绣有个人名字的黄麻画。孟加拉国临时政府首席顾问尤努斯告诉中方医疗队,“中国是孟加拉国真正的朋友,希望孟中两国加强医疗领域合作,为民众带来更多福祉。”

8天里,刘淑华的睡眠时间从未超过4小时,杨飞、李泽等队员都因为长时间手术站立、查房等,导致腿部浮肿,但这些都没有阻碍队员们争分夺秒地工作,也没人抱怨,因为每天清晨,病房里总会传来新的好消息:“卢克能坐起来了”“那个重度烧伤的青年也能进食了”……

如今,刘淑华的微信里多了十几个孟加拉同行好友。每天清晨,她都会收到来自达卡的消息:当地医生用中国方法救治的患者,创面恢复得很快,更多的患者在逐渐康复……

虽然相隔千里,但中孟两国的医生,比此前联系得更加紧密。今年,孟方研究所的医生们,也将来到中国武汉,开展新的医学专业交流。明年,还将有两名获救儿童获邀来武汉,参加已举办多年的烧伤患儿夏令营。下一个夏天,孩子们将在这里看见长江的模样。

从秘鲁利马到孟加拉达卡,从喷撒法皮粒播植术到“中国方案”,从挽救个体到提升体系……中国医生们用一次次跨越国界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

来源:湖北网信办代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