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6日至8月8日,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指导,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主办,图书馆报承办,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协办,中科数字(北京)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支持的2025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经验交流活动在陕西西安举办。
8月6日至8月8日,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指导,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主办,图书馆报承办,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协办,中科数字(北京)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支持的2025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经验交流活动在陕西西安举办。
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原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巡视员刘小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萨仁高娃,图书馆报总编辑袁虎,陕西省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周云岳等嘉宾分别致辞,陕西省图书馆副馆长、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强颖主持开幕式。
本次活动以“AI驱动古籍创新利用”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图书馆界、古籍存藏单位、科技企业及研究机构的180余位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的新路径、新生态。
刘小琴在致辞中表示,古代典籍是穿越时光的文明信使,更是文明传承的基因图谱。现代信息技术与古老的文化载体相结合,为解决困扰广大读者的“古字难认、古文难懂、古书难寻”的难题打开了一条新途径。AI的应用,不仅为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和保护提供了新手段,也为其研究和传播开辟了新路径。从古籍数字化与修复、智能标点与语义理解、知识挖掘与可视化,到大众化传播、生成式创作与再演绎,古籍在AI的助力下从“书库”移至“云端”,既方便学者整理研究,也降低了读者接触的门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运用AI等技术能够让古籍文献突破时空限制,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
周云岳表示,陕西省完成全省75家古籍存藏单位、百万册古籍基础普查,建立10万条数据档案;5家单位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688部古籍入选省级珍贵名录,实现重点古籍“凡藏必档、凡珍必录”,推动资源从“深锁高阁”走向“云端共享”,古籍短视频征集、古籍研学等高品质古籍保护活动将古籍成功“唤醒”,打造出新时代古籍活化的“陕西样本”。希望全国图书馆人能够在数字化浪潮中让千年典籍焕发新时代光芒,为文化繁荣继续贡献“中国方案”,为“十五五”文化发展打开新天地。
活动前期,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指导,陕西省图书馆联合图书馆报开展了2025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征集活动。活动得到了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高校、出版社、古籍相关技术企业的积极响应,截至报名结束,共收到来自全国24个省(区、市)的90多家单位报送的100余个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实现了“量”与“质”的双重突破。
本次征集活动的申报案例总数较上一年有显著增长,覆盖领域持续拓宽,案例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深度、活化利用的创新性及示范价值等方面均有明显提升,充分展现了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事业蓬勃发展的活力。
申报案例经过初评、专家终评,最终产生“2025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名单。其中20个案例入选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优秀案例,45个案例入选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典型案例,21个案例入选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提名案例。仪式上,为入选“2025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名单的优秀案例、典型案例、提名案例代表们颁发了荣誉证书。
在主旨报告环节,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王红蕾,以“采铜于山铸新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古籍活化利用的实践与探索”为题,对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的各类古籍文献存藏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陕西省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周云岳,以“AI驱动构建公共图书馆古籍活化新生态”为题,提出“公共图书馆应成为AI驱动古籍创新生态的核心构建者”的观点。
湖北省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刘伟成,以“AI赋能,智活古籍:湖北省图书馆古籍活化利用的系统实践与创新探索”为题作主旨报告。
四川省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王龙,以“‘两创’背景下‘数字赋能 古籍新生’的四川实践”为题,提供了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的中西部图书馆实践思路。
本次活动特别设置了案例分享会,活动由陕西省图书馆馆长助理、历史文献部主任窦鹏主持。
安徽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馆员葛小禾、云南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颜艳萍、陕西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馆员张宇青、湖南图书馆数字技术部副主任杨庆怀、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叶艳鸣、中科数字(北京)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宇超、福建省图书馆现代技术中心主任王其标、温州市图书馆副馆长吴蛟鹏、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馆长助理郭跃、深圳市计算机腾讯有限公司腾讯游戏公共事务部合作发展中心研究员吴齐分别以“‘典籍中的安徽’数字资源建设与宣传推广”“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云南省图书馆《滇南草本》知识库建设与活化利用”“穿越千载 再游长安——《游城南记》古籍研学活动”“当古籍遇见科技与远方——湖南图书馆《典籍里的湖湘名人》案例分享”“智活文脉·文化传承:古籍数字化展陈新范式与未来图景”“全民阅读&全民共创——古籍阅读服务新路径”“AI赋能古籍活态传承——珍贵古籍《瀛涯胜览》AIGC开发创新实践”“《温州大典》数字典藏中心”“AI时代背景下民族高校图书馆古籍活化利用的过去和未来”“数字甲骨共创计划:甲骨文活化利用的协同创新实践”为题进行了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的案例分享,现场气氛热烈。
其中,陕西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馆员张宇青以“穿越千载 再游长安——《游城南记》古籍研学活动”为题,生动展示了陕图如何将馆藏珍贵古籍《游城南记》转化为沉浸式研学项目,让古籍记载的历史场景与古都西安的实地探访相结合,为青少年读者开启了一场“可读、可感、可游”的文化之旅。这一案例是陕图在古籍活化利用领域创新实践的缩影。
萨仁高娃对以上案例进行了现场点评,她认为各单位在进行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的探索实践时,呈现出“技术突破型、知识重组型、文旅融合型”三大创新路径。既有运用AI技术将古籍数字化成果转换为不同呈现方式和全新应用的新探索,又有对文献的系统性整理研究、资源库建设,还有立足地方文化、突出地域人文特色、实现文旅融合的积极尝试,对今后开展古籍传承保护工作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期待通过宣传推广和活化利用,让大众更近距离接触古籍,了解其内涵和深邃,了解到古籍保护的意义和必要性,带领更多人加入到古籍保护队伍中来。
未来,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将继续秉承“保护古籍、传承文明”的宗旨,整合社会资源,汇聚合力,推动古籍资源的深度开发、高效利用和广泛传播,为合力谱写我国古籍事业繁荣发展的时代新篇章贡献陕西智慧,也为“十五五”时期古籍保护与研究利用酝酿新思路、新途径。
来源:故事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