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奥运亏损?东京500亿,里约141亿,北京两次奥运亏了多少?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09 15:09 2

摘要:去年的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在塞纳河上搞了个“水上派对”,花了1.3亿欧元,结果被网友吐槽“像低配版灯光秀”,还不如北京奥运会的烟花脚印。

去年的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在塞纳河上搞了个“水上派对”,花了1.3亿欧元,结果被网友吐槽“像低配版灯光秀”,还不如北京奥运会的烟花脚印。

这让人想起这些年奥运会的经济账——东京亏了500亿,里约亏了141亿,北京两次奥运到底是赚是赔?

其实,奥运会就像一场豪赌,有的国家赌赢了,靠它拉动经济;有的国家赌输了,背上几十年债务。

北京是怎么做到两次奥运都不亏的?背后藏着中国特有的智慧。

先看几个栽了跟头的例子,东京奥运会算是近年最典型的“赔钱货”。

2020年的赛事拖到2021年办,光延期这一项就多花了几十亿,场馆维护、人员薪资,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更要命的是疫情,赛场里空荡荡的,门票收入直接归零。日本政府最初说预算124亿美元,最后实际花了280亿。

这里面还有猫腻:申报时故意没算安保、交通这些刚性支出,实际开销是申报的四倍。最后一算,净亏500亿人民币。

当地人开玩笑说,这钱够给每个日本家庭发一台冰箱了。

里约奥运会的亏空更让人唏嘘。巴西为了在南美首办奥运,一口气建了8个新体育场。

结果开幕式前,海湾里发现了超级细菌,游泳选手都得戴着防毒面具训练。场馆赶工期赶得急,马拉卡纳球场的钢梁上全是锈。

赛后这些场馆成了摆设,奥运村的公寓墙皮脱落,足球场成了流浪汉的营地。130亿投入只收回40亿,141亿的亏空让本就疲软的巴西经济雪上加霜。

最惨的还是1976年的蒙特利尔,那届奥运超支10倍,政府欠了10亿美元外债。

怎么还债?当地开征“奥运特别税”,买一瓶啤酒都得多交几毛钱,这税一收就是30年,直到2006年才还清最后一分钱。

“蒙特利尔陷阱”成了悬在后来者头顶的剑,吓得不少国家对奥运申办权避之不及。

但也有把奥运办成“摇钱树”的,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就是个转折点。

当时没人愿意接这活儿,洛杉矶市民还上街抗议。奥组委主席尤伯罗斯想出了三招“赚钱经”。

第一招卖转播权。他让ABC、NBC、CBS三家电视台竞标,最后ABC花2.25亿美元拿下,创下当时的纪录。

第二招搞赞助垄断。他规定每个行业只选一家赞助商,可口可乐为了挤掉百事,一口气掏了1260万美元。富士胶卷也花700万,把柯达挡在了门外。

第三招分档售票。热门项目的黄金座位炒到2.5万美元一张,普通场次几十美元,兼顾了不同观众的钱包。

最后一算账,不仅没花政府一分钱,还净赚2.5亿美元。这操作让全世界突然明白:原来奥运还能这么办。

2000年悉尼奥运会更会借势,千禧年的特殊年份让它成了全球焦点,83万游客涌进澳洲。

这些人不光看比赛,还把悉尼歌剧院、大堡礁逛了个遍,光旅游收入就揣进42亿美元。

奥运村赛后改成商品房,房价比赛前涨了三倍,政府光卖地就赚了10亿。整个澳大利亚靠这届奥运,一共进账63亿美元。

伦敦奥运会则是“精打细算”的代表。他们的主体育场用了35%的回收钢材,跑道是临时铺设的,赛后拆下来能重新利用。

90%的场馆都做了“赛后规划”:水上中心改成社区泳池,篮球馆拆成临时展厅。最后投入89亿英镑,却拉动了99亿英镑的经济,净赚10亿。

这些成功案例藏着一个共通的理:办奥运不能只盯着赛期那半个月,得往长远看。

北京办奥运,就把这理用到了极致,2008年夏奥会,很多人只记得鸟巢的璀璨和水立方的梦幻。

其实3100亿总投入里,2800亿都花在了“看不见的地方”,北京新增了5条地铁线路,总长200公里,相当于从市区到郊区打了五个来回。

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花了300亿,年吞吐量一下子提升到8000万人次,现在仍是亚洲最忙的机场之一。

还有1180亿砸在了环境治理上,首钢搬迁、煤改气工程,让北京的PM2.5浓度下降了30%,蓝天天数比2001年多了150天。

这些投入可不是为奥运“一次性消费”,现在北京人上班坐的地铁,出国走的机场,呼吸的新鲜空气,都还在享受这份红利。

经济账也得细算,赛事直接收入205亿,支出193亿,净赚12亿。这只是明面上的。

赛后的“长尾效应”更惊人,鸟巢每年接待200万游客,门票收入2亿,加上演唱会、冰雪嘉年华这些活动,一年能赚3亿多。

水立方改成“冰立方”后,夏天能游泳,冬天能滑冰,成了四季都热闹的打卡地。

更重要的是,体育产业被彻底激活了,2008年中国体育产业规模才4700亿,到2019年直接飙到3万亿。

健身房多了,马拉松火了,李宁、安踏这些国产品牌也起来了。业内都说,2008年是中国体育产业的“成年礼”。

2022年冬奥会,北京把“节俭”玩出了新高度。12个竞赛场馆里,11个是改造的。

水立方里铺层冰板,就从游泳馆变成了冰壶赛场。五棵松体育馆更神,6小时就能把篮球场改成冰球场,赛后切换回去不耽误CBA比赛。

光是场馆改造这一项,就比新建省了30%的钱。谁也没想到,吉祥物冰墩墩成了“顶流”,周边卖了25亿,工厂加班加点都赶不上订单。

虽然没观众入场,但数字化转播让全球46亿人看了比赛,赞助商的曝光度没打折扣。最后收入153.9亿,支出150.4亿,还剩3.5亿。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说,北京冬奥会是“奥运新标杆”,这话真不是客套。

再看眼下的巴黎奥运会,正卡在“想省又想撑场面”的尴尬里。预算从66亿涨到120亿欧元,超支快一倍了。

他们说要办“最环保奥运”,奥运村用低碳水泥盖,床是纸板做的,号称能承重200公斤。但开幕式花了1.3亿,是伦敦的3倍。

塞纳河污染问题没解决,铁人三项选手游完泳都得去医院检查。场馆建设因为罢工拖了又拖,马拉松路线改了三次。

有法国经济学家算过,要是游客量达不到预期,最后可能亏30亿欧元。

其实办奥运亏不亏,关键看三个词:远见、克制、盘活。

东京输在没远见,疫情一来手忙脚乱,没留任何预案。里约输在不克制,为了面子硬上项目,赛后不管死活。

北京赢在哪?把奥运和城市发展绑在一起。建的地铁、机场是给市民用的,改的场馆是要长期运营的。

就像家里装修,不是为了请客装一次,而是自己住着舒服,将来还能增值。

现在国际奥委会也在改规矩,鼓励“reuse(复用)、recycle(回收)、reduce(减少)”。但真要做到,没点魄力和智慧不行。

说到底,奥运会不只是比金牌多少,更是比一个国家的规划能力。

东京、里约栽了跟头,洛杉矶、北京趟出了路。这账,从来都不只是数字那么简单。

北京两次办奥运,赚的不只是那十几亿。是城市变好了,产业起来了,世界也更懂中国了。

这或许就是办奥运的终极答案:钱要花在刀刃上,更要花在长远处。

来源:奇闻馆长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