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1 年的基隆雨港,海风把码头吹得咸咸黏黏。卢秀燕就在安山区一栋老砖房里呱呱坠地。父亲卢会亭是外省老兵,在朝鲜战场扛过枪,退伍后靠卖山东馒头养大三个女儿。穷归穷,卢爸爸每天仍把军毯折得方方正正,嘴里挂着一句:“做人要像馒头,实心的才顶饿。”这句话,后来被她
1961 年的基隆雨港,海风把码头吹得咸咸黏黏。卢秀燕就在安山区一栋老砖房里呱呱坠地。父亲卢会亭是外省老兵,在朝鲜战场扛过枪,退伍后靠卖山东馒头养大三个女儿。穷归穷,卢爸爸每天仍把军毯折得方方正正,嘴里挂着一句:“做人要像馒头,实心的才顶饿。”这句话,后来被她写进了自己的从政笔记,成为“务实”二字的原点。
一、主播台上的“小燕子”
大学念的是财税,可她偏喜欢拿着麦克风到处跑。1983 年,22 岁的卢秀燕进了华视,从跑腿小记者一路做到晚间气象主播。当年的主播台没有美颜灯,她得在两盏白炽灯下对着地图讲台风路径——一张白纸、一支马克笔,画完随手往后一扔,镜头切回她,笑容稳得像台风眼。
1990 年,她收到观众来信,指某慈善社团募款盖孤儿院却账目不清。卢秀燕带着摄影师蹲在庙口数发票、追到山区拍“孤儿院”竟是铁皮屋。系列报道《假爱心、真敛财》播出后,社团被查封,她也拿下人生第一座金钟奖。领奖那天,她把奖杯抱回基隆,父亲在摊车上用红纸写下“馒头比奖杯实在”,贴在墙上当家训。
二、议员战场的不败女王
1993 年,国民党在台中急找一位“会讲话、有票源”的女性。有人想到那位常帮弱势发声的女记者。卢秀燕考虑三天,决定“换跑道”,理由是:“采访只能问问题,从政也许能解决问题。”
1994 年省议员报到第一天,她凌晨五点半搭第一班高铁到台中,车上啃馒头当早餐。同车厢的阿伯认出她:“主播跑来当官?”她笑答:“以后你们有事,直接跟我讲,不用写信到电视台了。”下车时,阿伯塞给她一颗茶叶蛋:“拜托,帮我们把路修好。”三年后,那条坑坑洼洼的县道铺上了柏油,阿伯在通车典礼上又塞给她一颗蛋:“还是热的!”
从 1994 年到 2018 年,她连选八次、八次都赢,创下“不败女王”纪录。问她秘诀,她总说:“把选民当家人,家人不会故意让你输。”
三、妈妈市长的温柔革命
2018 年,台中空气紫爆、中火电厂烟囱日夜喷。卢秀燕把竞选主视觉改成“蓝天白云”,提出“每年减煤 1%”,被对手讥为“燕子画大饼”。她没回嘴,只带着团队去火力电厂门口举 PM2.5 监测仪,直播数据飙红,一句话:“数字不会骗人。”
2021 年 5 月,疫情最凶猛时,台中缺疫苗、长者不会上网预约。她拍板“快打站”——直接把闲置的百货地下停车场改成大型接种点,现场发号码牌。开幕前夜,她到现场巡最后一圈,一位 90 岁阿嬷牵着孙子来排队,说:“市长,我听说你这儿不用上网?”她蹲下来替阿嬷绑好口罩:“阿嬷放心,你站着就好,剩下的交给我们。”那一晚,快打站灯火通明到三点,她回办公室啃冷馒头,边啃边改简报——隔天再加开 20 处站点。
四、把市府变透明厨房
“市政要阳光”是她挂在市府大厅的标语。她规定所有公共工程进度上网直播,预算像菜单一样公开。有里长抱怨:“这样我们怎么乔事情?”她回:“预算不是私房钱,是大家的买菜钱。”
东区大智路被当地人戏称“大智若愚”,13 年谈不拢拆迁。她上任第 100 天,把 86 户拆迁户请进市府喝咖啡,现场开直播,每户发一张时间表。最后 3 户坚持不走,她带着水果礼盒挨家拜访,进门第一句话:“今天我不是市长,我是隔壁卢大姐,来听你们心事。”半年后,道路贯通,通车那天,她在路边摊请所有人吃炒面——用的是当年老爸教她的山东抻面手艺。
五、柔软的身段,硬骨头的坚持
镜头外的卢秀燕,讲话仍带一点基隆海口腔,喜欢把“好不好”说成“吼不吼”。遇到重大议题,她先鞠躬 90 度,再抬头把立场讲清楚,被绿营炮轰也鲜少回骂,只说:“市民最大,其他都是花絮。”
2020 年一次公开会议,AIT 代表在座,她原本稿子里没有“莱猪”二字,却忽然脱稿:“我自己是妈妈,我不愿意孩子吃到有疑虑的肉。”现场美方人员一阵骚动,她仍用那副新闻主播的平稳语气讲完,会后默默把准备好的英文说明递过去——里头附上了欧盟与日本的标准对照表。隔天外媒标题写:“温和派市长的铁骨时刻”。
2022 年连任那晚,她回到基隆老家,父亲已不在,馒头摊变成便利店。她买了一颗热腾腾的肉包,站在旧摊车前自拍:“老爸,我还是那个实心馒头。” 镜头外,支持者喊她选 2024,她笑而不答,只补一句:“先把台中的蓝天白云顾好,再谈下一步。”
从主播台到议会殿堂,再到市长办公室,卢秀燕的每一步都像当年在码头折军毯——折得方正,放得踏实。她没有英雄式的开场白,只有日复一日的“把事做好”;没有高空的口号,只有一颗热气腾腾的馒头心。或许,这就是基隆海风教她的事:人要像馒头,实心的,才能顶饿,也才能暖心。
来源:清水笔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