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刷朋友圈,看到有人又发了条动态:"做了半年短视频没起色,转行做知识付费;刚攒了两千粉,又被直播带货的风口吸引——这次一定能行!"评论区一堆人点赞"加油",我却盯着屏幕叹气:这场景,像极了二十年前我爸单位里的老张。
昨天刷朋友圈,看到有人又发了条动态:"做了半年短视频没起色,转行做知识付费;刚攒了两千粉,又被直播带货的风口吸引——这次一定能行!"评论区一堆人点赞"加油",我却盯着屏幕叹气:这场景,像极了二十年前我爸单位里的老张。
老张是个热心肠,修过自行车、卖过早点、帮人组装电脑,甚至还在小区开过麻将馆。去年退休时,他翻着泛黄的笔记本跟我爸感慨:"我这辈子啥都试过,咋就没攒下点像样的?"我爸没说话,指了指自己胸前的电工证——他干了三十八年电工,从学徒熬成高级技师,现在每月退休工资是我爸的两倍多。
你看,生活其实很公平。
前几天整理旧物,翻出我妈的老相册。二十岁的她穿着蓝布衫站在纺织机前,三十岁在菜市场卖鱼,四十岁又去超市当收银员。她总说:"咱不图大富大贵,多试试总能找着适合自己的。"可去年体检时,医生指着她的颈椎说:"长期低头干活,椎间盘突出得厉害。"那一刻我突然懂了:不是尝试不好,是我们太贪心——总想着"多门手艺多条路",却忘了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才是普通人最稳的出路。
你去看看身边的"隐形富豪",哪个不是"死磕专业户"?
老干妈陶华碧,就盯着那一瓶辣酱。别人劝她做火锅底料、搞房地产,她摆摆手:"我就做好这勺辣油,让贵州人出门在外能吃上家乡味。"结果呢?一瓶辣酱卖了三十年,全国人民都认这个味儿。
吉利汽车的李书福,早年修摩托、造冰箱,后来一头扎进汽车行业。有人说他"农民企业家不懂车",他就蹲在车间跟着师傅学拧螺丝,把每颗螺丝的力矩标准记在小本本上。现在吉利成了国产汽车的顶梁柱,靠的不是"什么火做什么",是把"造好车"这件事刻进了骨子里。
到有天刷到个修钢笔的老匠人——他每天只修三支笔,用放大镜调笔尖角度,用棉签擦笔杆缝隙。我突然明白:所谓"专业",不过是把一件事重复到极致。
现在的我,每天只研究"怎么把文章写得接地气"。遇到过选题卡壳的深夜,对着电脑掉过眼泪;也因为数据不好焦虑过,但咬咬牙还是坚持输出。结果三年过去,账号有了十万粉丝,广告商主动找上门,连以前说我"没天赋"的朋友都问我:"你咋突然开窍了?"
其实哪有什么开窍?不过是把"我要成功"的口号,变成了"今天多改三版稿子"的行动;把"我要变厉害"的焦虑,变成了"今天再改进自己"的坚持。
二十五岁到三十岁,是人生最珍贵的"聚焦期"。这时候我们精力最盛,试错成本最低。与其像无头苍蝇似的追着风口跑,不如蹲下来,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那件事——可能是一道菜、一门手艺、一个领域,然后像老干妈守着辣酱锅那样,像修钢笔匠人守着放大镜那样,把一件事做到别人替代不了的程度。
记住:贪者必贫,专者自富。
你现在死磕的那"一招",可能就是未来养你一辈子的底气。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