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番言论立刻引发国际舆论关注,而印度媒体《欧亚时报》却直接泼了一盆冷水,反问道:“这些武器能击败中国吗?”场面一度陷入微妙的尴尬。这场看似寻常的军购话题,背后却暗藏菲律宾的焦虑、印度的野心以及地区格局的深层博弈。
2024年8月5日,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在访问印度期间,高调称赞印度制造的“布拉莫斯”导弹性能卓越,甚至暗示可能采购以“强化国防”。
这番言论立刻引发国际舆论关注,而印度媒体《欧亚时报》却直接泼了一盆冷水,反问道:“这些武器能击败中国吗?”场面一度陷入微妙的尴尬。这场看似寻常的军购话题,背后却暗藏菲律宾的焦虑、印度的野心以及地区格局的深层博弈。
小马科斯此次印度之行,表面上打着“深化双边合作”的旗号,实则重点瞄准了印度的军火库。他在参观印度国防企业时,毫不吝啬对“布拉莫斯”导弹的赞美,称其“精准、可靠、符合菲律宾需求”。
这种高调姿态,显然有意向外界释放信号——菲律宾正在积极寻求“军事多元化”,减少对传统盟友的依赖。
然而,印度媒体的反应却耐人寻味。《欧亚时报》在报道中直言不讳地指出,尽管“布拉莫斯”导弹在技术上具备一定优势,但面对中国强大的防空体系和综合国力,菲律宾即便装备此类武器,也难以改变地区力量对比。
更尴尬的是,印度网友的评论更加犀利,有人调侃道:“菲律宾是不是把印度当成了‘打折军火市场’?”
小马科斯政府近年的外交策略,堪称“走钢丝”。一方面,菲律宾仍是美国的传统盟友,美菲《共同防御条约》依然有效;另一方面,小马科斯又试图从其他国家获取军事支持,以增加对华谈判筹码。这种“两边通吃”的策略,看似精明,实则风险极高。
印度之所以成为菲律宾的“新目标”,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物美价廉”的军售政策。相较于美国武器的天价和附加政治条件,印度愿意以相对优惠的价格出口装备,甚至提供贷款支持。
但问题在于,印度的军工水平尚未达到世界顶尖水准,“布拉莫斯”导弹虽号称“超音速”,但其实际作战效能尚未经过大规模实战检验。菲律宾若将其视为“对抗中国的王牌”,恐怕是一厢情愿。
印度媒体的反问——“能击败中国吗?”——看似尖锐,实则戳破了菲律宾的幻想。中国在南海地区的军事存在早已形成体系化优势,从航母战斗群到远程导弹,从电子战能力到卫星侦察网络,菲律宾即便获得少量先进武器,也难以撼动整体格局。
更关键的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菲律宾若一味在军事上“剑走偏锋”,很可能得不偿失。
以中菲经贸为例,中国长期是菲律宾最大贸易伙伴,香蕉、菠萝等农产品出口高度依赖中国市场。倘若因军事挑衅导致经贸关系恶化,菲律宾经济将承受巨大压力。
印度近年来积极推动武器出口,试图成为“全球国防供应商”,但这条路并不平坦。“布拉莫斯”导弹虽是印俄联合研制,但其核心技术仍依赖俄罗斯,印度自主军工能力仍有短板。
此外,印度武器的售后服务和质量问题屡遭诟病,例如越南购买的“阿卡什”防空导弹就曾因性能不达标而退货。
对小马科斯的热情,印度政府表面欢迎,内心却未必当真。印度深知,菲律宾的军购预算有限,且地缘价值远不如中东或东欧国家。即便达成交易,也更多是象征意义,难以带来实质性战略收益。
面对菲律宾的小动作,中国表现得极为淡定。解放军近年来在南海的常态化巡航、岛礁建设以及实战化演练,早已形成强大威慑。
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南海问题应当通过对话协商解决,而非军事对抗。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恰恰源于对自身实力的绝对自信。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仍在稳步推进。绝大多数东南亚国家更倾向于通过合作而非对抗处理争端。菲律宾若执意充当“马前卒”,很可能在地区内陷入孤立。
小马科斯的印度之行,本质上是一场政治表演。他试图通过“夸赞印度武器”向国内展示“强硬姿态”,同时向美国讨价还价。印度媒体的反问,则无情揭露了地区实力的残酷现实——无论是菲律宾还是印度,都无法单凭几件武器改变南海格局。
对中国而言,这场闹剧再次证明,只有坚持发展综合国力,才能在国际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菲律宾若真为自身利益考虑,或许该重新掂量一下:究竟是与邻居合作共赢,还是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答案,其实早已明了。
消息来源:马科斯猛夸印度武器,印主播激情开麦:“能击败中国武器吗?”菲专家泼冷水
2025-08-09 00:21·上观新闻
来源:墨兰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