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雷军这话,我最近才算嚼出味儿。过去30天,我每天熬到凌晨三点发稿,从一开始的阅读量三位数,到现在稳定破万,终于看清了那些把流量按在地上摩擦的隐形陷阱它们长得像“干货”,实则是吸走你心血的流量吸血鬼。
人们总是高估一天能做的事,低估一个月能改变的事。
雷军这话,我最近才算嚼出味儿。过去30天,我每天熬到凌晨三点发稿,从一开始的阅读量三位数,到现在稳定破万,终于看清了那些把流量按在地上摩擦的隐形陷阱它们长得像“干货”,实则是吸走你心血的流量吸血鬼。
第一个流氓叫“自嗨式标题”。
前10天我沉迷写“深度好文”,标题恨不得写成论文摘要,比如《论内容创作中用户心理的三层解构》,结果阅读量连我妈都救不了。
直到某天看到郭德纲说:“观众买票不是来受教育的,是来解闷的。”才突然醒悟:标题得像街口吵架的大妈,先抓住路过的耳朵。
改了个《我花3000块买的写作课,全是教我怎么糊弄读者》,当天阅读量直接翻10倍。
第二个流氓是“假装接地气”。
我曾以为用“家人们”“宝子们”就是亲民,直到第15天翻后台数据,发现那些刻意堆砌的网络热词,反而让读者停留时间缩短了40%。就像汪涵说的:真正的通透,是把复杂的事说简单,不是把简单的事说花哨。
后来写小区超市老板的故事,老老实实说“他每天多摆3瓶酱油,月赚多了2000”,反而比加一堆梗更打动人。
第三个流氓最阴险,叫“完美主义拖延症”。
前20天我总纠结“开头不够惊艳”“结尾少个金句”,一篇稿子改5遍才发,结果错过黄金发布时段。
直到看到罗振宇说:“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先上车再补票。”逼着自己“写完就发,错了再改”,结果发现带点小瑕疵的内容,反而因为真实感收获更多评论。
第四个流氓藏在“数据迷信”里。我曾天天盯着“完播率”“互动率”,对着表格焦虑到失眠,却忘了内容的本质是“解决问题”。就像董宇辉说的:“流量是结果,不是目的,就像花开了蝴蝶自来,不是追着蝴蝶跑。”第25天写了篇《3个步骤,把朋友圈广告变成朋友聊天》,没管数据,只说干货,反而成了爆款。
作者/珍姐
最后一个流氓,是“不敢说人话”。总觉得写东西得端着,用“赋能”“闭环”这类词才显得专业,直到发现读者在后台留言:“能不能说点我能听懂的?”才明白莫言说的“文学的本质是说人话”,放在内容创作里同样适用。
把“私域流量运营”说成“怎么把顾客变成朋友”,转发量立刻涨了3倍。
30天通宵没白熬,终于明白:流量不是追来的,是“筛”出来的筛掉那些装腔作势的套路,剩下的真诚和有用,自然会被读者捧起来。
毕竟,读者的眼睛或许会被标题吸引,但心,只认实在的东西。
来源:就喜欢说三道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