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江苏人,原本有些不想来银川,可玩了几天后,我改观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0 06:49 2

摘要:作为一个在长江边长大的江苏人,我对西北的认知,曾长期停留在课本里的“大漠孤烟直”。

作为一个在长江边长大的江苏人,我对西北的认知,曾长期停留在课本里的“大漠孤烟直”。

当朋友提议去银川旅行时,我脑海中浮现的是漫天黄沙、干燥到裂皮的气候,以及“偏远落后”的刻板印象。

但当我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发现自己犯下了多么可笑的错误。

银川,这座被贺兰山与黄河温柔环抱的城市,分明藏着江南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飞机降落在河东机场时,正值傍晚。

走出航站楼的瞬间,我并未感受到想象中的燥热,反而被清爽的晚风拂去了疲惫。

抬头望去,整座城市被染成了温柔的橙红色。

出租车司机介绍说银川夏天平均气温25℃,比江苏凉快许多。

入住酒店后,还没开空调,我发现空调遥控器上显示的室内温度只有23℃,这让习惯了江南“蒸笼天”的我倍感舒适。

更神奇的是,尽管空气干爽,但完全没有“干裂”的不适感。

后来才知道,这得益于黄河水的滋养与城市水系的精心规划。

在银川的第一天,我直奔沙坡头景区。

原以为要忍受漫长车程,没想到从市区到中卫仅需2小时。

站在腾格里沙漠边缘,一边是金黄沙丘绵延至天际,驼队踩着细碎的沙粒缓缓前行;另一边是黄河如缎带般蜿蜒,羊皮筏子在浪尖上起伏。

王维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在此刻具象成了流动的画卷。

更让我惊喜的是沙坡头的“玩法”。骑骆驼时,能清晰感受到骆驼起身时的颠簸。

滑沙时,沙粒从指缝间流过,发出沙沙的声响;黄河索道上,俯瞰脚下的黄河水奔涌向前。

当我坐着羊皮筏子顺流而下时,耳畔是艄公哼唱的西北民歌,两岸芦苇摇曳,恍若置身江南水乡与塞外大漠的交界处。

后来我才知道,羊皮筏子由14只羊皮组成,筏工每天清晨都要用嘴为筏子充气,这份坚持让人敬佩。

如果说自然景观是银川的“形”,那么西夏文化便是它的“魂”。

走进西夏王陵,那些被岁月侵蚀的夯土陵塔让我陷入沉思。

考古资料显示,西夏王朝曾创造了璀璨的文明:他们仿汉字创制西夏文,修建融合汉、藏风格的佛塔。

尽管蒙古铁骑的铁蹄让这个王朝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残碑上的西夏文字、鎏金铜牛的精湛工艺,依然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在宁夏博物馆,我看到了“石雕力士志文支座”——这个以女性为原型的石刻,既展现了党项族对力量的崇拜,又蕴含着多元文化交融的痕迹。

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银川的独特气质:它不是单一的西北边塞,而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碰撞出的火花。

初到银川,我对牛羊肉的抵触情绪几乎写在脸上。

但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我试着尝了一口手抓羊肉——那鲜嫩的肉质、恰到好处的咸香,瞬间改写了我对“膻味”的认知。

原来,盐池滩羊吃着沙蒿、甘草长大,喝着矿泉水,肉质天生细腻。蘸上干碟里的盐与孜然,再配上一碗八宝茶,竟吃出了江南人对“鲜”的极致追求。

更让我欲罢不能的是夜市。怀远夜市的辣糊糊、羊杂,敬德夜市的烤羊蹄、炒拉条,每一种小吃都带着西北人的豪爽。

分量足、味道浓,却又在细节处藏着巧思。

比如辣糊糊的汤底用辣椒面、孜然粉和多种香料熬制,看似“重口味”,实则层次丰富;羊杂汤里飘着枸杞与香菜,咸鲜中带着一丝清甜。

夜市里,摊贩们统一穿着围裙,食材整齐摆放在铺着地胶的摊位上,热油在锅里滋滋作响,充满了生活气息。

在银川的最后一天,我漫步在典农河畔。

河边的芦苇丛中,白鹭悠闲地踱步;对岸的阅海公园,孩子们在草地上放风筝。

这一幕,与苏州金鸡湖畔的景象何其相似?

原来,银川人早已将江南的“水韵”融入城市血脉——通过“七十二连湖”生态修复工程,他们让湖泊湿地与黄河水相连,既调节气候,又创造了诗意的生活空间。

离开前,我特意去了趟银川当代美术馆。这座由江南园林灵感设计的建筑,将白墙黛瓦与西北黄土巧妙结合。

馆内正在展出的贺兰山岩画拓片,与江南水墨画展相邻,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在此对话,恰似银川与江南的相遇。

返程的飞机掠过贺兰山时,我望着舷窗外的云海陷入沉思。

银川没有辜负“塞上江南”的美誉,它用沙漠与黄河的壮美、西夏文化的深邃、饮食的多元包容,彻底打破了我对西北的偏见。

原来,真正的旅行不是用想象丈量世界,而是用双脚去探索,用心去感受——那些被误解的远方,往往藏着最动人的风景。

如果你也是江南人,不妨来银川走一走。

当你站在沙坡头的沙丘上,看黄河从脚下奔涌而过,或许会和我一样感慨:

原来,诗与远方,真的可以兼得。

来源:话说史海镜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