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尴尬地笑了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昨天晚上聊天时随口说的话,怎么感觉气氛突然变得这么奇怪?
"建华,你们在城里混了这么多年,就挣这点钱?"
堂哥李建军放下茶杯,一脸不敢置信地看着我。
我尴尬地笑了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昨天晚上聊天时随口说的话,怎么感觉气氛突然变得这么奇怪?
"不是,哥,我们在城里生活还可以啊。"我试图解释。
"可以?"李建军摇了摇头,"兄弟,你们这收入,还真不如在家种地呢。"
我愣住了。什么意思?种地能比我们的工资高?这怎么可能?
然而第二天一早,当我走在村子里时,迎面而来的议论声让我彻底傻眼了...
01
我叫李建华,今年45岁,在省城一家国企做技术员,月薪7000块。妻子王丽在一家私企做会计,月薪6500。按理说,我们这个收入在城里虽然算不上富裕,但日子过得还算安稳。
这次回老家,是因为父亲生病住院,需要回来照顾一段时间。
我们的老家是个典型的北方农村,距离省城200多公里。这些年随着城镇化发展,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孩子。
"建华回来了!"
刚进村口,就遇到了几个老乡。大家热情地打招呼,问长问短。
"在城里混得怎么样?"
"工作还顺利吧?"
"孩子上学了吧?"
面对乡亲们的关心,我一一回答着。说实话,心里还挺温暖的。虽然出来这么多年,但老家人的热情还是让人感动。
到了堂哥李建军家里,他正在院子里摆弄什么东西。
"建华!你们终于回来了!"堂哥放下手中的活,快步迎了过来。
李建军比我大三岁,从小一起长大,关系很好。他一直在村里,务农为生,还开了个小卖部。
02
晚上,堂哥专门杀了只鸡,叫了几个亲戚过来聚餐。
酒过三巡,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工作和收入上。
"建华,你们在城里工作这么多年,现在工资多少了?"堂哥的儿子李小军问道。他今年22岁,刚从技校毕业,正在考虑是出去打工还是在家发展。
我看了看妻子,想了想说:"我现在月薪7000,你嫂子6500。"
话音一落,饭桌上突然安静了下来。
"就这些?"李小军瞪大了眼睛,"叔,你们在城里工作二十多年了吧?"
"是啊,怎么了?"我有些不解。
"没什么,就是觉得...比我想象的要少一些。"李小军有些尴尬地说。
堂哥李建军也点了点头:"确实比我想象的要少。我还以为你们在城里工作,怎么也得月薪过万呢。"
我苦笑了一下:"哪有那么容易过万?我们这个水平在当地算是中等吧。"
"那城里消费高不高?"堂嫂问道。
"挺高的。"妻子王丽接话道,"房租一个月就要2000多,加上水电费、物业费,差不多3000。"
"还有孩子上学,每个月补习班、兴趣班,也要2000多。"我补充道。
"吃饭、交通、衣服这些日常开销,每个月也得3000左右。"王丽继续说。
算下来,我们夫妻俩每个月的开销差不多要8000多,基本上刚好够用,偶尔还得紧巴巴的。
"这么算下来,你们每个月也存不了多少钱啊。"堂哥皱了皱眉。
"是啊,主要是城里开销大。"我说,"不过我们买了社保,将来退休有保障。而且孩子在城里上学,教育条件好一些。"
03
第二天上午,我去村卫生室看父亲的时候,明显感觉到村民们看我的眼神有些奇怪。
"建华叔,听说你们在城里工作很多年了?"村里的小王热情地凑过来。
"是啊,快25年了。"
"那你们现在混得挺不错吧?"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能笑着说:"还行吧,普通工薪族。"
"听说你们月薪都不到8000?"小王压低了声音。
我心里一惊,昨晚的话怎么传得这么快?
"是啊,怎么了?"
小王摇了摇头,脸上露出同情的表情:"叔,你们在城里这么多年,真是不容易啊。"
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同情我们?
下午,我去村里的小超市买东西,又遇到了几个村民。
"建华,听说你们在城里日子过得挺紧巴的?"
"城里消费确实高一些。"我如实回答。
"那你们还不如回来呢。"一个大叔说,"在外面受罪,还不如在家舒服。"
我越听越觉得不对劲。为什么大家都觉得我们在城里过得不好?
04
晚上,我忍不住问堂哥:"哥,是不是我昨天说的话有什么问题?"
堂哥有些为难地看着我:"建华,不是哥说你,你们在城里这么多年,工资确实有点..."
"有点什么?"
"有点少。"堂哥叹了口气,"你想想,你们夫妻俩加起来才13500,还要扣除各种开销,一个月能剩多少?"
"确实剩不了多少,但我们不是为了赚钱啊。"我解释道,"主要是为了孩子教育,还有社保保障。"
"可是兄弟,你知道现在在家种地能挣多少钱吗?"堂哥问道。
我摇了摇头。自从出来工作后,我对农业收入确实不太了解。
"我们家今年种了50亩地,玉米、大豆、花生都有。"堂哥开始给我算账,"光玉米就收了8万斤,按现在的价格,能卖10万块钱。"
"这么多?"我有些惊讶。
"这还不算大豆和花生呢。"堂哥继续说,"大豆收了2万斤,能卖6万。花生收了5000斤,能卖3万。"
我快速心算了一下:10万+6万+3万=19万!
"一年19万?"我不敢置信。
"对啊,除去种子、化肥、农药这些成本,大概要5万块,净收入14万。"堂哥说,"平均到12个月,每个月也有1万多呢。"
我愣住了。堂哥一个人种地,一年净收入14万,相当于月入过万?
"而且这还不算我开小卖部的收入。"堂哥补充道,"小卖部一年也能挣个四五万。"
这样算下来,堂哥一年的总收入接近20万!
05
"不对啊,哥,种地哪有这么轻松?"我质疑道,"你一个人能种50亩地?"
"现在都机械化了。"堂哥笑道,"播种有播种机,收割有收割机,基本上不用太多人工。我一个人完全能搞定。"
"那收割机这些设备不用买吗?"
"不用买,租就行了。"堂哥说,"播种一亩地租金20块,收割一亩地租金60块。50亩地也就4000块钱的机械费。"
我仔细想了想,确实,现在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一个人种几十亩地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而且种地比较自由。"堂哥继续说,"不用每天早九晚五,不用看别人脸色,不用担心被裁员。农忙的时候忙一些,平时就很轻松。"
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村民们会觉得我们在城里过得不好了。
从收入对比来看,堂哥一个人种地的收入,确实比我们夫妻俩的工资加起来还要高。而且他没有房租、没有高昂的生活成本,相对来说确实更宽裕一些。
"但是哥,种地风险也很大吧?"我问道,"万一遇到自然灾害怎么办?"
"现在有农业保险啊。"堂哥说,"而且这些年天气还算不错,基本上没遇到什么大的灾害。"
"那孩子教育呢?村里的学校..."
"现在村里的学校条件也不错,而且县城也有好学校。"堂哥说,"小军从小在村里上学,现在不是也挺好的吗?"
我看了看堂哥的儿子李小军,确实是个挺不错的小伙子,阳光开朗,也有自己的想法。
06
第三天,村里来了几个其他地方的亲戚。
大家坐在一起聊天的时候,话题又转到了收入问题。
"建华在城里工作,肯定挣得不少吧?"一个表哥问道。
还没等我回答,堂哥就替我说了:"他们夫妻俩加起来月薪13500。"
"啊?这么少?"表哥很惊讶,"我还以为在城里工作的都挣得很多呢。"
"城里消费高,13500块钱也就够基本生活。"堂哥解释道。
"那还不如在家种地呢。"另一个亲戚说,"建军种50亩地,一年能挣十几万。"
"是啊,而且种地多自由,不用受气。"
"城里房价又贵,压力又大,何必呢?"
听着大家的议论,我心里五味杂陈。
从纯粹的经济角度来看,他们说得确实有道理。堂哥种地的收入确实比我们的工资高,而且生活成本低,相对来说更宽裕。
但是,事情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07
当天晚上,我和妻子王丽在房间里仔细讨论了这个问题。
"你说,我们是不是真的选错了路?"王丽有些迷茫地问。
"我也不知道。"我坦率地说,"从收入对比来看,确实是种地更赚钱。"
"可是我们在城里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王丽说,"而且孩子也在城里上学,朋友圈也都在城里。"
"是啊,这个问题不能单纯从经济角度来看。"我说,"还要考虑生活方式、发展前景、孩子教育等各个方面。"
"你说村里人为什么会觉得我们过得不好?"王丽问。
我想了想:"可能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比较直接吧。在他们看来,赚钱多就是过得好,赚钱少就是过得不好。"
"但我们的工作还有其他价值啊,比如稳定性、社会保障、个人成长等等。"
"这些对他们来说可能不太重要,或者说他们不太理解。"
我们聊到很晚,但始终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08
第四天,我特意去村里转了转,想更深入地了解一下现在农村的情况。
确实,现在的农村和我印象中的不太一样了。
很多农户都扩大了种植规模,使用现代化的农业设备,收入比以前高了很多。而且政府的各种补贴政策也不少,种地的风险比以前降低了不少。
"建华叔,你们真的不考虑回来发展吗?"村长问我。
"回来能做什么呢?"
"可以搞规模化种植啊,或者搞养殖。"村长说,"现在政策好,贷款也容易,你们有文化,肯定能搞得不错。"
"但我们对农业不熟悉。"
"可以学啊,现在网上什么资料都有。而且你们在城里见过世面,眼界开阔,说不定能搞出新花样。"
村长的话让我陷入了思考。
也许,我们真的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选择。
09
那天下午,我碰到了村里的老支书。
老支书今年70多岁了,德高望重,大家有什么事都喜欢找他商量。
"建华,听说你们在城里过得不容易?"老支书关心地问。
"还行吧,叔。就是收入不算高。"
"孩子,你别介意大家的议论。"老支书拍了拍我的肩膀,"每个人的选择不同,没有对错之分。"
"叔,您觉得我们当初出去是对的吗?"
老支书沉思了一会儿:"当初你们选择出去,是因为那时候农村确实没什么发展机会。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农村的发展机会多了,收入也提高了。"
"那您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办?"
"这个要看你们自己的想法。"老支书说,"如果你们在城里过得开心,有发展前景,那就继续待着。如果觉得压力大,想换种生活方式,回来也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叔,我们担心回来后适应不了。"
"适应是需要时间的。"老支书说,"不过你们有文化,有见识,如果真的决定回来,肯定能找到适合的发展方向。"
10
第五天晚上,堂哥主动找我谈了一次。
"建华,这几天大家说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堂哥有些歉意地说。
"哥,没关系的。"
"其实大家也没有恶意,就是觉得你们在城里不容易,有点同情。"堂哥解释道。
"我知道。"
"但是我想说,你们的选择没有错。"堂哥认真地说,"虽然从收入上看,种地确实不错,但城里有城里的好处。"
"哥,您这么说是什么意思?"
"你看,你们在城里工作,有稳定的收入,有社会保障,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堂哥说,"这些都是种地比不了的。"
"可是您刚才还说种地收入高..."
"收入高是一方面,但生活质量是另一方面。"堂哥说,"你们在城里,见的世面多,接触的人层次高,孩子的未来发展机会也更多。"
我有些意外,没想到堂哥会这么说。
"而且说实话,种地虽然收入不错,但也有风险。"堂哥继续说,"万一哪年行情不好,或者遇到自然灾害,收入就会大打折扣。"
"那您为什么不让小军出去闯闯?"
"小军的情况和你们不一样。"堂哥说,"他没有你们那样的学历和见识,出去了也只能打工,还不如在家发展。"
我开始明白堂哥的想法了。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选择也就不同。
11
第六天,我遇到了村里的一个老同学。
老同学叫刘强,以前成绩很好,后来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在外地工作了几年,前年回到村里搞养殖。
"建华,听说你们回来了?"刘强热情地跟我打招呼。
"是啊,回来看看父亲。"
"怎么样,有没有考虑回来发展?"
"还在考虑中。你现在搞得怎么样?"
"还不错。"刘强说,"我现在养了200头猪,每年能出栏400头左右,一头猪能赚500块钱,一年也有20万的净收入。"
"这么好?"
"是啊,而且现在政府扶持力度很大,贷款、技术指导都有。"刘强说,"关键是在农村生活成本低,20万的净收入相当于在城里赚30万。"
"但是养殖风险也很大吧?"
"确实有风险,但只要管理得当,风险是可控的。"刘强说,"而且现在有保险,真出了问题也不至于血本无归。"
刘强的话让我又一次陷入了思考。
看来,现在的农村确实有很多发展机会,而且收入也不低。
12
第七天,我决定实地了解一下村里的农业情况。
村长陪着我走访了几户种植大户和养殖户。
确实,现在的农业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种植大户老李家,种了100亩玉米,去年净收入30万。
养殖户老王家,养了500只羊,一年净收入25万。
还有一户搞蔬菜大棚的,20个大棚,一年净收入40万。
"现在农业确实不错。"村长说,"关键是要有规模,有技术,有市场意识。"
"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年轻人出去打工?"
"主要是观念问题。"村长说,"很多年轻人觉得农业没出息,宁愿出去打工挣少钱,也不愿意在家搞农业。"
"其实现在搞农业,收入并不比在城里打工少。"
听了这话,我心里更加矛盾了。
就在我为是否回乡发展而纠结的时候,堂哥突然找到我,神情有些严肃。
"建华,有件事我必须告诉你。"他坐在我面前,犹豫了一下说道。
"什么事,哥?"
"关于我种地收入的事..."堂哥深吸了一口气,"我没有完全跟你说实话。"
我心里一紧,难道他之前说的都是假的?
"我确实种了50亩地,收入也确实有14万。"堂哥慢慢说道,"但是..."
"但是什么?"
"但是这14万里面,有8万是政府的各种补贴。"堂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土地流转补贴、种粮大户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还有一些其他的扶持资金。"
我愣住了。如果扣除8万补贴,那实际种地收入只有6万,平均每月5000块,确实不算太高。
然而,当我准备追问更多细节时,堂哥接下来的话却让我更加震惊...
13
"而且,这些补贴也不是年年都有的。"堂哥继续解释道,"去年的补贴特别多,因为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年,政府投入很大。今年开始,很多补贴都在逐步减少。"
"那你实际的种地收入是多少?"我问道。
"如果不算补贴,50亩地一年净收入大概就是6万块钱。"堂哥诚实地说,"平均每个月5000块,确实不如你们的工资高。"
我松了一口气,同时也感到有些复杂。
"那你为什么之前不跟我说实话?"
"因为..."堂哥有些难为情,"因为我也想在你面前有点面子啊。你们在城里工作,我总觉得比我强。前两天听你说工资,我心里就想着,总算有一回我比你们强了。"
原来如此。我终于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其实村里人议论你们工资低,主要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城里的真实情况。"堂哥说,"他们以为在城里工作就一定收入很高,所以听到你们的工资,觉得意外。"
"那他们知道种地的真实收入吗?"
"知道一些,但不全面。"堂哥说,"大家更愿意相信那些成功的例子,比如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的高收入,但对普通农户的收入情况了解不多。"
14
堂哥的坦白让我对整个事情有了新的认识。
"哥,那你觉得我们应该回来发展吗?"我问道。
堂哥想了想说:"这个要看你们自己的规划。如果你们想回来,可以考虑搞点规模化的产业,但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什么样的准备?"
"首先是资金准备。"堂哥说,"搞规模化种植或养殖,前期投入很大。比如我要扩大到100亩地,就需要流转更多土地,购买更多设备,这些都需要资金。"
"其次是技术准备。虽然现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但还是需要掌握相关技术,特别是病虫害防治、市场行情分析等。"
"最重要的是心理准备。农业收入不稳定,今年收成好可能赚20万,明年遇到灾害可能就亏10万。这种不确定性,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
堂哥的分析很中肯,让我对农业发展有了更理性的认识。
15
"其实建华,我觉得你们在城里的生活挺好的。"堂哥真诚地说,"工作稳定,收入可预期,有社会保障,孩子教育条件好。这些都是我们在农村享受不到的。"
"你这么说,我心里好受一些。"我苦笑道。
"村里人议论你们,主要是因为不了解情况。"堂哥说,"他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的数字,不知道城里生活的复杂性。"
"而且说实话,现在农村的发展确实不错,但并不适合所有人。"堂哥继续说,"像你们这样有稳定工作的,没必要冒险回来。"
"那什么样的人适合回农村发展?"
"主要是那些在城里发展遇到瓶颈,或者本身就有农业基础的人。"堂哥分析道,"还有就是有充足资金,愿意承担风险的创业者。"
我点了点头,觉得堂哥说得很有道理。
16
那天晚上,我和妻子王丽详细讨论了这几天的见闻和感受。
"现在你怎么看这个问题?"王丽问道。
"我觉得堂哥说得对,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选择也就不同。"我说,"我们在城里的生活虽然不算富裕,但还是比较适合我们的。"
"是啊,而且我们已经在城里生活这么多年了,各方面都习惯了。"王丽说,"孩子也在城里上学,朋友圈也都在城里。"
"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工作虽然收入不算很高,但相对稳定,有保障。"我补充道,"如果回农村发展,风险太大,万一失败了,我们这个年纪再重新开始就很困难了。"
"那你还会因为村里人的议论而难受吗?"王丽问。
"不会了。"我坚定地说,"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价值观也不同。我们不需要为了迎合别人的期待而改变自己的选择。"
王丽点了点头:"是啊,生活是自己的,过得舒心就好。"
17
第八天,我主动找到了村里的几个亲戚朋友,想跟他们坦诚地聊一聊。
"其实这几天大家的议论,我都听到了。"我开门见山地说,"我想跟大家解释一下我们在城里的真实情况。"
"建华,你别介意,我们也没有恶意。"一个表哥说。
"我知道大家是关心我们。"我说,"但我想说,收入高低不能简单地衡量一个人生活的好坏。"
"我们在城里的工作虽然收入不算很高,但稳定性好,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我解释道,"而且城市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文化资源都比较丰富。"
"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适应了城市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孩子也在那里接受教育。"
"所以,虽然从纯粹的收入数字来看,我们可能不如一些搞农业的朋友,但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并不低。"
大家听了我的话,都点了点头。
"建华说得对,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不能简单比较。"老支书说,"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18
村长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其实现在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有各自的发展机会。关键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
"像建华他们这样,在城里有稳定工作,有社会关系,就没必要冒险改变。"村长说,"而对于那些在城里发展困难的年轻人,回农村发展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最重要的是,大家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不能因为生活方式不同就相互看不起。"
村长的话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在老家的最后一天,我特意去看望了几户生活困难的村民。
我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农户都像堂哥说的那样收入不错。
有些年老体弱的农户,只能种几亩地,一年收入只有几千块钱。
有些缺乏劳动力的家庭,连基本的农活都干不了,主要靠政府救济生活。
还有一些因病致贫的家庭,虽然有土地,但没有能力经营,生活依然很困难。
"建华叔,你们在城里有稳定工作,真好。"一个村民羡慕地说,"我们在农村,靠天吃饭,收入不稳定,生活压力也很大。"
这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农村的情况也是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
那些收入较高的农户,往往是有一定基础、有经营头脑、有资金投入的。而对于普通农户来说,收入并不算高,生活也不轻松。
19
临走的时候,堂哥专门送我到村口。
"建华,这次回来有什么感受?"堂哥问道。
"感受很多。"我说,"最大的感受就是,无论在哪里生活,都有各自的挑战和机遇。"
"是啊,没有哪种生活方式是完美的。"堂哥点头道,"关键是要适合自己。"
"这几天的经历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我说,"虽然我们的收入不算很高,但生活稳定,有保障,这就够了。"
"而且你们在城里见的世面多,孩子的发展前景也更好。"堂哥说,"这些都是无形的财富。"
"哥,谢谢你这几天的照顾,也谢谢你最后告诉我真相。"我真诚地说。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堂哥拍了拍我的肩膀,"以后常回来看看。"
回到城里后,我对这次老家之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我意识到,人们对于"成功"的定义往往很狭隘,认为收入高就是成功,收入低就是失败。但实际上,成功的标准应该是多元化的。
有人追求高收入,有人追求稳定;有人喜欢冒险创业,有人偏爱安稳工作;有人适合在农村发展,有人更适合城市生活。
每种选择都有其合理性,都值得尊重。
我们夫妻俩在城里工作,虽然收入不算很高,但生活稳定,有社会保障,孩子能接受良好教育,这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合适的选择。
20
这次经历也让我对农村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现在的农村确实比以前发展得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提高了,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大了,一些有条件的农户确实能够获得不错的收入。
但同时,农业依然面临着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等挑战,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从事农业。
对于那些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意识的人来说,回农村发展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对于像我们这样已经在城里扎根的人来说,贸然改变可能并不明智。
最重要的是,这次经历让我学会了更加理性地看待别人的议论和评价。
人们的议论往往基于有限的信息和个人的价值观,不一定客观全面。我们不需要为了迎合别人的期待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只要我们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就应该坚持下去,不必在意别人的闲言碎语。
当然,我们也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倾听不同的声音,从中汲取有益的建议。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自己手里。
现在,当有人问起我们在城里的工作和收入时,我会更加坦然地回答。
"我们的工资确实不算很高,但我们的生活很充实,很满足。"
"我们选择在城里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为自己争取更完善的社会保障。"
"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追求不同,选择自然也不同。我们尊重所有人的选择,也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
21
回首这次老家之行,我觉得最大的收获不是了解了农村的发展情况,而是学会了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人生选择。
45岁的我,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也见过了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我越来越相信,没有标准答案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
有人在农村种地年入20万,有人在城里打工月薪5000;有人追求刺激的创业生活,有人偏爱平淡的工薪生涯;有人认为赚钱最重要,有人觉得健康最重要。
这些选择都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适合与否。
我和妻子选择在城里工作,拿着不算高的工资,过着平凡但稳定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选择,我们为此感到满足和幸福。
这就够了。
至于别人怎么看,怎么议论,那都不重要了。
因为我们知道,生活是自己的,幸福也是自己的。只要我们觉得值得,那就是最好的选择。
来源:喜喜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