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4日,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青年教师杜某某在紫金港校区坠楼,引发社会关注。据多方核实,杜老师系特聘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果蔬采收装备、农业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研究,2020年入职以来主持6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11篇,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目
浙大博导坠楼事件调查进展:校方否认考核压力,具体原因仍待警方通报
8月4日,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青年教师杜某某在紫金港校区坠楼,引发社会关注。据多方核实,杜老师系特聘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果蔬采收装备、农业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研究,2020年入职以来主持6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11篇,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目前仍在执行周期内 。
一、校方回应:考核压力说缺乏事实依据
针对网络热议的"非升即走"考核压力问题,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明确回应称:"杜老师顺利通过了中期考核,目前距离2026年聘期结束还有充足时间,其科研进展和工作表现均被看好,不存在网传考核不通过的情况" 。多位同事证实,杜老师日常工作积极主动,事发前一天仍在指导学生科研,当天上午还布置了新的研究任务 。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大学特聘副研究员岗位实行6年预聘制,未达标者可申请1年缓冲期。杜老师所在学院官网显示,其科研项目和论文产出均处于同类人员中上游水平,一位资深学科教师评价称:"他在农机一体化领域的成果已展现出很强的学术潜力" 。
二、警方介入调查,排除刑事案件可能
事件发生后,杭州警方迅速介入调查。截至8月9日,警方已完成现场勘查和相关人员问询,初步排除他杀可能,但具体坠楼原因仍需进一步调查 。校方表示将全力配合警方工作,"待调查结果出来后会及时向社会通报" 。
有知情人士透露,杜老师事发前无异常行为表现。其博士生回忆:"老师平时和我们打成一片,事发当天上午还和我们讨论课题进展,看不出任何情绪波动" 。同事们则用"热心肠""热爱生活"等词汇形容他,称其经常主动帮助年轻教师解决科研难题
三、理性看待网络传言,尊重调查程序
事件发生后,网络上出现"感情纠纷""长期打压"等猜测,但均未得到权威信源支持。部分自媒体账号为博取流量,将事件与高校考核制度强行关联,甚至编造"女友出轨"等细节,此类信息已被平台标记为不实内容 。
值得警惕的是,类似事件中常出现"信息真空期谣言滋生"现象。对此,《中国新闻周刊》指出:"在官方通报前,公众应保持理性,避免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这既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维护网络生态的必要举措" 。
四、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需系统性关注
尽管本次事件具体原因尚未明确,但青年教师群体面临的职业压力不容忽视。据教育部2024年调研数据显示,68%的高校青年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科研考核、职称晋升、教学任务构成主要压力源 。
专家建议,高校应建立更完善地心理健康支持体系,例如设立专项心理咨询通道、优化考核评价机制等。"预聘制改革初衷是激发科研活力,但不能以牺牲教师心理健康为代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志勇指出,"需要在学术创新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点" 。
目前,杜老师的后事安排仍在筹备中,其家属尚未接受媒体采访。浙江大学工会表示,将为家属提供必要的协助与心理疏导 。社会各界在关注事件进展的同时,更应思考如何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学术生态,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来源:我本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