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暑期文旅正热,不少老年人向记者反映:出门在外时,不熟悉智能终端操作的困扰频繁出现,部分酒店的智能客房服务尤其“不友好”——比如智能马桶的多个按键让老人试了多次仍找不到冲水键。随着旅游市场发展,“智慧酒店”成为转型趋势,但部分酒店在追逐高科技时,忽略了老年群体的
编辑部:
暑期文旅正热,不少老年人向记者反映:出门在外时,不熟悉智能终端操作的困扰频繁出现,部分酒店的智能客房服务尤其“不友好”——比如智能马桶的多个按键让老人试了多次仍找不到冲水键。随着旅游市场发展,“智慧酒店”成为转型趋势,但部分酒店在追逐高科技时,忽略了老年群体的使用需求。
这一现象折射出智能时代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智能设备本应是助力老年生活的帮手,如今却在某些场景中变成了障碍。
事实上,智能设备正在重塑老年人的生活图景。智能手环贴心提醒用药、守护健康,扫地机器人代做家务、解放双手……这些设备精准弥补了老年人在视觉、体能上的局限,让他们能更自主地掌控生活节奏,也因此越来越受银发群体青睐。在养老助老领域,智能助手的作用越发关键。
但“数字鸿沟”的另一面同样鲜明:语音交互常因老年人的口音、音量或听力问题造成“鸡同鸭讲”;触控端的层层界面、繁复操作、触屏失灵让老人望而却步;纸质说明书上的小字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可见,让智能技术真正“适老”,是必须跨越的一道关。
而“适老”绝非简单放大字体、调高音量,核心是要以“老年视角”重构智能设备,最终实现“看得懂、听得到、靠得住、离不开”的效果。
操作简单是首要前提。研发者需深入老年人的生活场景,摒弃复杂逻辑,追求“一键直达”——比如智能马桶可设置“一键冲水”按键,酒店智能设备附上简易操作图。交互方式更要“破壁”:语音系统应能听懂方言、适应不同音量,同时保留手势、实体按键等多元选择,包容老年人的使用习惯。
更进一步说,科技需要“人情味”。冰冷的设备要变成有温度的伙伴,需在设计中融入情绪识别、记忆辅助、习惯学习等功能:比如记住老人的用药时间、偏好音量,察觉情绪低落时主动播放舒缓音乐。当设备能“察言观色、听懂心声、记得旧事、主动关怀”,才能超越工具属性,成为值得老人信赖的伙伴。
企业的服务支撑同样重要。线上线下的贴心指导能化解老人的操作焦虑;“代际学习”“祖孙工具包”等形式,更能让智能设备成为亲情纽带——比如让孙辈教祖辈用智能终端,在互动中拉近感情。
当前,智能养老设备正加速走进社区和家庭,产业即将迎来爆发期。此时,更需及时出台行业标准与规范,明确“适老”底线与方向,引领行业健康发展。唯有技术、服务、政策形成合力,才能让智能时代的老年人,真正享受到科技赋能的温暖与便捷,拥有一个更有尊严、更有质量的晚年。
记者商瑞于天津
2025年8月9日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