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多尺度耦合”实验突破——为核聚变稳定运行揭开新思路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0 07:01 2

摘要:近日,韩国科学家在等离子体物理领域取得一项关键突破——他们首次在实验中证明了“多尺度耦合”现象,即源于粒子层面的微观湍流,能够直接改变整个等离子体系统的宏观平衡结构。

近日,韩国科学家在等离子体物理领域取得一项关键突破——他们首次在实验中证明了“多尺度耦合”现象,即源于粒子层面的微观湍流,能够直接改变整个等离子体系统的宏观平衡结构。

简单来说,哪怕是等离子体内部微小粒子的涟漪般扰动,也能一步步放大,最终引发整个系统的结构重组。这一发现不仅为核聚变反应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新思路,也有助于解释天文观测中一些剧烈爆发事件的成因,比如太阳耀斑的形成机制。

等离子体突破:科学家揭开稳定核聚变的磁性秘密;(图片来源:Monty Rakusen/Gettyimages,侵删)

在等离子体物理学中,传统的磁流体力学(MHD)理论把等离子体视作一种整体导电流体,适合描述大尺度行为。但现实中的等离子体并不总是“温顺”地按这一理论行事——微观层面的粒子扰动,有时会通过复杂的能量传递和磁场变化,驱动整个系统发生突变,这就是“多尺度耦合”。

然而,这种跨尺度物理机制如何触发磁重联(magnetic reconnection)等重大过程,一直是研究难点。磁重联是磁力线重新连接并释放能量的现象,广泛存在于核聚变反应堆、太阳活动和宇宙等离子体中。

本次实验在首尔大学的球形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VEST(Versatile Experiment Spherical Torus)上完成。

研究人员在三维螺旋磁场中,沿磁力线分别注入两束电子流,形成两条“磁通绳”。这些电子束的漂移速度比环境的阿尔芬波速更快,由此激发了由电子束不稳定性引发的磁湍流。

通过这种方法,科学家模拟了粒子层面扰动的产生与放大过程,并借助韩国聚变能源研究所(KFE)超级计算机上的粒子模拟,对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

电子束驱动湍流 → 产生高频、高能的局部扰动;触发三维磁重联 → 磁力线重新排列,磁能转化为热能;磁通绳合并 → 两条独立的磁通绳融合为一条更大结构;平衡结构塌缩与重构 → 整个等离子体系统的宏观平衡发生变化。

研究人员特别指出,这是首次在非MHD尺度上,直接观测到湍流功率增加引发三维磁重联的过程,且伴随离子温度升高、能量粒子出现等现象。

对于核聚变工程来说,这项成果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微观扰动如何影响宏观稳定性,这对于未来反应堆运行中的等离子体控制至关重要。如果能提前预测甚至抑制这种“微扰放大效应”,就能降低反应中断和能量损失的风险,提升核聚变发电的稳定性与经济性。

天体物理方面,这项研究为理解宇宙中的等离子体爆发事件提供了实验模型。例如,实验中磁重联的能量谱特征,与太阳耀斑等天体现象中观测到的能量分布非常相似,这意味着实验室研究可以直接帮助解释太阳活动和空间天气。

行业专家点评
这项研究是“从微观到宏观”的经典案例,它告诉我们,未来核聚变装置的稳定性设计,不能只看大尺度的MHD分析,还要深入理解微观粒子动力学的作用。市场上,掌握这类多尺度控制技术的国家或机构,将在核聚变商业化进程中拥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来源:万物云联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