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不忍了!出手给全红婵出了“窝囊气”,印证了教练陈若琳的话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0 07:26 2

摘要:不知从何时起,“跳水天才”全红婵,竟然成为众人指责怀疑的对象?

不知从何时起,“跳水天才”全红婵,竟然成为众人指责怀疑的对象?

尤其是她2025年接连两项关键比赛都没有参加后,质疑声更是到达顶峰。

如今,高敏却在采访中帮全红婵出了口气,也让陈若琳的话彻底应验!

01

2021年东京奥运会,全红婵以断层高分刷新跳水纪录。

记近乎完美的“水花消失术”,让全世界都记住了她。

彼时,媒体称她为“天降紫微星”,网友叫她“婵宝”。

连国际泳联官网都用“现象级表现”定义她的横空出世。

然而四年后,全红婵的名字却频繁与“争议”绑定。

新加坡世界泳联世锦赛的参赛名单里,没有她的名字。

训练场上的路透照被放大分析“身材走样”。

而社交媒体上“飘了”“不自律”的指责声此起彼伏。

刚满18岁的全红婵,在发育关与伤病的双重夹击下艰难调整时。

舆论的放大镜,却将她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推向风口浪尖。

全红婵的争议,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成绩”。

就像她在采访中所说“若是没有金牌,粉丝还会喜欢我吗?”

如今,网友们已经靠实际行动,给出了残酷的答案。

2025年的冠军赛和世锦赛,全红婵都没有参赛。

而昔日搭档陈芋汐的身边也早已换做她人。

“全红婵为什么不参赛?”的疑问迅速发酵。

官方给出的解释是“踝关节旧伤复发,需系统性康复”。

但却并没能平息猜测。

有网友翻出她的训练视频,推断“状态下滑”。

更有营销号用“身材走样”“放纵失控”等字眼制造焦虑。

甚至有些带节奏的短视频,点赞突破百万。

事实证明,全红婵确实在经历发育难关。

身高体重都在变化,让她难以再复刻出“水花消失术”。

就连她的招牌动作也从95分暴跌至65分。

而且她的家人都是易胖体质,科学控重难度远超常人。

更可怕的是,犯罪集团利用她的影响力非法牟利。

冒用“婵宝小助理”等身份,通过AI技术伪造全红婵带货视频。

推销伪劣蜂蜜、骆驼奶粉,单链接月销超10万单。

全红婵的家人澄清后,反而遭到网友辱骂“骗子家族”。

最后逼得人民日报亲自下场,痛斥此类行为“非误会,是犯罪”。

还有网友编造全红婵“捐400万造假”等谣言。

就连她家里盖房子、与家人的合影都被怀疑“炫富”。

过度的审视,让她本就脆弱的康复之路更添荆棘。

02

从盖房争议到AI伪造,从身材质疑到成绩困难。

全红婵在享受冠军荣誉的同时,也无法逃脱其中的束缚。

比如,她老家日常被直播镜头全天候“监控”。

甚至有人蹲守在村口拍摄她回家的画面。

将“穿衣服”“买零食”等生活细节放大为“铺张浪费”。

她所收到的关注,远远超出正常人的预料。

同时,全红婵的处境,或许也印证出李健的话。

“中国人喜欢造神,更喜欢毁神”

她拿冠军时被捧上神坛,但稍有不慎就被“反噬”。

在争议声浪中,人民日报等官媒曾多次替全红婵发声。

郭晶晶等体坛前辈,也曾站出来维护全红婵。

但所有的“保护”,似乎都无法阻挡外界的质疑。

终于,高敏的发声,让全红婵的“清白”得以回归。

高敏,是中国跳水史上第一位大满贯得主。

从1986年到1992年,7年时间内无一败绩。

甚至被国际泳联列为“女子跳板技术标杆”。

她在跳水界的地位、讲话的分量都非同一般。

2025年7月底,高敏主动谈及全红婵比赛缺席事件。

她指出全红婵缺席世锦赛,是“职业生涯中的正常调整”。

其实很多顶尖运动员都曾因伤病或状态调整暂时停赛。

林丹曾因膝伤缺席2016年全英赛,复出后拿下里约奥运金牌。

伏明霞1999年暂别赛场两年,归来仍能在悉尼奥运登顶。

她也曾1987年也曾因肩伤停训三个月,后来照样能刷新纪录。

高敏强调,全红婵缺席新加坡世锦赛,本质是“调整信号”。

“她的暂时停赛不是放弃,而是为了让下一次起跳更稳。”

对于全红婵正在面临的发育难关,她也深有同感。

“女子跳台运动员的生长发育像走钢丝,稍有不慎就会跌落。”

1988年汉城奥运会前,高敏因发育问题体重增加10斤。

原本精准的305B动作突然变得“像在棉花上起跳”。

2008年北京奥运会,陈若琳同样经历身高突增导致的动作变形。

伏明霞18岁时被骂“杨贵妃”,最终成就双冠王。

郭晶晶23岁被质疑“状态下滑”,却在雅典迎来巅峰。

她用跳水前辈的经历,来宽慰全红婵,更是安抚众多网友。

03

谈及全红婵的“体重反弹”,高敏的语气里带着疼惜。

从东京到巴黎,全红婵的体脂率始终控制在12%以下。

为压住体重,她连续三年没吃过家乡的湛江米粉。

藏在“天才”光环下的克制,却鲜少有人看见。

网友关注的,却只有全红婵的比赛缺席和成绩空白。

如今,高敏更希望公众看到的,是竞技体育最本真的模样。

它从不是一路开挂的爽剧,而是与身体博弈、与伤病周旋、与压力共处的漫长修行。

“全红婵现在经历的,是所有伟大运动员都走过的路。”

“我们该做的,不是举着放大镜挑错,而是相信她,能在钢丝上走出自己的平衡。”

而她的发声,也意外印证出全红婵教练陈若琳的“预判”。

早在2024年,陈若琳就指出全红婵的三大挑战:伤病控制、发育适应、心理抗压。

彼时,外界都沉浸在全红婵奥运会卫冕的喜悦中,无人在意她的“未雨绸缪”。

2008年,陈若琳在北京奥运会前,也曾经历过发育问题。

她每天都练到哭,在教练的帮助下,才调整好状态。

也正因此,陈若琳才能成为全红婵最适合的“领路人”。

2021年接手全红婵时,陈若琳便预言:“她未来要闯的关,我都经历过”。

她深知天赋需以自律为基,多次肯定全红婵“她比我当年更坚韧”。

面对动作因发育变形的问题,她不否定能力,而是耐心调整。

面对全红婵的焦虑,更是分享自身发育期“厕所掉泪”的往事来缓解对方。

正是因为陈若琳的双重守护,才能让全红婵在阵痛中仍能稳步前行。

在陈若琳的指导下,全红婵的调整已经初见成效。

2025年6月的队内模拟赛上,她的107B动作获得9.5分的高分。

裁判评价“空中姿态已恢复至巅峰期80%水平”。

更重要的是,她的心态逐渐平稳:“现在的慢,是为以后更快”。

就连周继红接受采访时,也特别肯定出陈若琳的执教。

陈若琳以“过来人”的智慧为全红婵劈开迷雾。

全红婵则以“新生代”的韧性印证全红婵的执教哲学。

两人的传承,是技术的移交,更是对抗舆论的勇气。

结语

从2021年横空出世,“天才”标签便与全红婵如影随形。

可世上从没有凭空掉下来的传奇,只有在日复一日的磨砺中熬出来的强者。

她如今遭遇的种种坎坷,恰恰是从天才蜕变为强者的试金石。

高敏的仗义执言、陈若琳的精准护航,都在为全红婵拨开迷雾。

而她说“想以最好的状态回去”,更藏着超越年龄的坚韧。

所有伟大的绽放都需要等待,全红婵的下一个水花,便是如此。

来源:美图看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