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淮北地区地处我国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立秋后气候呈现气温渐降、昼夜温差增大、降水渐少且光照充足的特点,这种气候条件为荆芥、茴香等喜凉性香料作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环境。为保障露地种植的荆芥、茴香实现优质高产,需科学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淮北地区地处我国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立秋后气候呈现气温渐降、昼夜温差增大、降水渐少且光照充足的特点,这种气候条件为荆芥、茴香等喜凉性香料作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环境。为保障露地种植的荆芥、茴香实现优质高产,需科学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一、种植前的准备工作
(一)地块选择与整理
荆芥、茴香均为浅根系作物,对土壤要求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壤土为宜,忌连作,前茬作物以豆科、禾本科为佳,避免与同科作物连作,以防病虫害累积。
地块选定后,需进行深耕晒垡,深耕深度以25-30厘米为宜,通过阳光照射杀灭土壤中的病菌和虫卵,同时促进土壤熟化。立秋后气温逐渐下降,土壤墒情易受影响,深耕后需及时耙平,破碎土块,使土壤达到“上虚下实”的状态,为种子萌发和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结合整地,施足基肥,基肥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每亩施入腐熟农家肥3000-4000公斤、三元复合肥(氮磷钾比例15:15:15)30-40公斤,将肥料均匀撒施于地表后,通过耕翻与土壤充分混合,避免肥料集中灼伤种子或根系。
(二)种子处理
荆芥、茴香种子均较小,且具有一定的休眠特性,播种前需进行种子处理以提高发芽率。首先进行选种,筛选出颗粒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去除瘪粒、杂质。
荆芥种子可采用温水浸种处理,将种子放入50-55℃的温水中浸泡15-20分钟,期间不断搅拌,随后捞出种子,用清水冲洗干净,置于阴凉处沥干水分,待播。茴香种子因含有挥发油,直接播种易导致发芽缓慢,可采用低温层积处理,将种子与湿润的河沙按1:3的比例混合,放入容器中,置于0-5℃的环境下冷藏7-10天,期间保持河沙湿润,播前取出种子,筛去河沙即可播种。
二、播种技术要点
(一)播种时间
淮北地区立秋后(8月中下旬至9月初)是荆芥、茴香露地播种的适宜时期。此时气温稳定在20-25℃,光照充足,有利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过早播种易受高温干旱影响,导致幼苗生长不良;过晚播种则因后期气温过低,作物生长周期缩短,影响产量和品质。
(二)播种方式
荆芥、茴香均适合采用条播或撒播方式播种,具体需根据种植规模和管理水平选择。
条播时,首先按行距开沟,荆芥行距为20-25厘米,茴香行距为15-20厘米,沟深2-3厘米,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盖1-2厘米厚的细土,轻轻压实,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利于吸水萌发。撒播则需将种子与适量细沙混合,均匀撒施于地表,随后覆盖细土,厚度同样为1-2厘米,播后轻压土壤。
(三)播种量
荆芥种子千粒重约0.8-1.0克,每亩播种量为0.5-0.7公斤;茴香种子千粒重约1.5-2.0克,每亩播种量为0.8-1.0公斤。播种量需根据种子发芽率、土壤墒情等因素适当调整,土壤墒情好、发芽率高时可适当减少播种量,反之则增加。
三、田间管理措施
(一)苗期管理
1. 间苗定苗:荆芥、茴香幼苗出土后,当幼苗长至2-3片真叶时进行第一次间苗,去除过密、瘦弱的幼苗,保持幼苗间距3-5厘米;当幼苗长至4-5片真叶时进行定苗,荆芥定苗后株距保持10-15厘米,茴香株距保持8-10厘米,确保植株有足够的生长空间,通风透光良好。
2. 中耕除草:苗期需及时进行中耕除草,中耕深度以3-5厘米为宜,避免损伤幼苗根系。第一次中耕在间苗后进行,第二次在定苗后进行,通过中耕疏松土壤,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同时清除杂草,减少养分竞争。
3. 水分管理:苗期需保持土壤湿润,但忌积水。播种后若土壤墒情不足,需及时浇水,采用小水漫灌或喷灌方式,避免大水冲灌导致土壤板结或种子移位。出苗后根据土壤墒情适时浇水,保持土壤含水量在60%-70%。
(二)生长期管理
1. 水肥管理:荆芥、茴香进入生长期后,对养分需求增加,需适时追肥。第一次追肥在定苗后进行,每亩追施尿素5-8公斤,促进茎叶生长;第二次追肥在植株封垄前进行,每亩追施三元复合肥15-20公斤,以满足植株生长发育对养分的需求。追肥可结合浇水进行,采用沟施或穴施方式,施后覆土。
水分管理方面,立秋后淮北地区降水逐渐减少,需根据土壤墒情和植株生长情况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浇水应在早晨或傍晚进行,避免在高温时段浇水,以防引起病害。遇暴雨或连阴雨天气,需及时排水,防止田间积水导致根系腐烂。
2. 植株调整:荆芥生长过程中,若植株生长过旺,可适当进行打顶,促进侧枝生长,提高产量。茴香一般无需打顶,但需及时去除下部老叶、黄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害发生。
(三)病虫害防治
荆芥、茴香常见病虫害有蚜虫、菜青虫、根腐病、叶斑病等,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农业防治方面,合理轮作,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病株、残叶,减少病虫害传染源;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健壮植株,提高植株抗病虫能力。
物理防治可采用黄板诱杀蚜虫,每亩放置20-30块黄板,悬挂于植株上方10-15厘米处,诱杀蚜虫;采用人工捕捉方式防治菜青虫等害虫。
化学防治需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进行,蚜虫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菜青虫可选用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根腐病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防治;叶斑病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注意农药轮换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收获前15-20天停止使用农药,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四、采收与后续管理
(一)采收时间与方法
荆芥以嫩茎叶为食用部分,当植株长至30-40厘米时即可采收,可采用分批采收方式,每次采收留茬5-10厘米,促进侧枝萌发,提高总产量。茴香可分为茎叶采收和种子采收,茎叶采收在植株长至20-30厘米时进行,可割取上部嫩茎叶;种子采收则需在果实成熟时进行,当果实呈黄绿色、有香气时及时收获,避免种子脱落。
采收应在晴天早晨进行,此时植株水分含量适中,品质最佳。采收后及时清理杂质,进行分级包装。
(二)后续管理
采收后需及时清理田间残株、落叶,深翻土壤,减少病虫害越冬基数。若计划下茬种植其他作物,需根据作物需求进行土壤改良和施肥,为下茬作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综上所述,淮北地区露地立秋后种植荆芥、茴香,需严格把握种植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采收等各环节的技术要点,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科学管理,才能实现荆芥、茴香的优质高产,提高种植经济效益。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