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闵行区新晋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0 07:01 1

摘要:近日,闵行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2025年区技能大师工作室资助项目名单,闵行区吴泾镇泾彩文创董慧技能大师工作室凭借在非遗传承与创新领域的突出表现成功入选。

近日,闵行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2025年区技能大师工作室资助项目名单,闵行区吴泾镇泾彩文创董慧技能大师工作室凭借在非遗传承与创新领域的突出表现成功入选。

扎根吴泾

从地名到匠心,让文化落地生根

“泾彩”之名,藏着对土地的深情——“泾”指扎根吴泾,“彩”寓意多彩创新与文化绽放。自2019年由主理人董慧创立以来,这个隶属于上海妤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工作室,始终以吴泾本土文化为根,让非遗技艺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

工作室的核心产品里,藏着吴泾的“文化密码”。掐丝珐琅《莲》系列灵感源自莲花南路与《爱莲说》,以“出淤泥而不染”的意象传递高洁品格,于2023年8月在上海书展惊艳亮相;《云水纹》系列则复刻尚义桥石板上的纹饰,让祥云、流水的传统符号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

“我们想让吴泾人从文创里看见自己的家乡,让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能捧在手里的温度。”董慧的这句话,道出了工作室最动人的初心。

多元传播

让非遗走出“深闺”,融入烟火日常

工作室构建起“三维传播网”,将泾彩文创广泛推广。

进校园:课程推广至华东师大附属紫竹小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田园高级中学、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上海市南湖职业学校等10余所院校,还在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打造“Young泾造物集”工作室,教授掐丝珐琅、针刻葫芦灯、土布布艺等课程;

进社区:作为上海工艺美术学院美育天使团队特约讲师、闵行区社会美育导师,依托“爱艺闵行”“市民夜校”“青年夜校”等平台,全年开展逾500场社区活动,让不同群体感受手工艺的治愈力;

线上行:同时是上海教育电视台《上手乐》栏目讲师、PACC非遗造物坊特邀讲师,团队的教学视频登上国家公共文化云、学习强国等平台,让非遗技艺传承突破时空限制。

在泾彩文创的实践里,“传播”从来不是单向输出,而是一场场生动的“双向奔赴”。截止至2024年底,工作室六年来课程覆盖超10万人次,从青少年到老年人,或是特殊人群,都能在指尖与非遗相遇。

团队匠心

四级架构育人才,让技艺“活”下去

非遗的传承,关键在人。团队构建四级人才体系,让技艺传承有章法、有梯队。作为工作室带头人,董慧的履历本身就是一部“非遗成长史”: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动画专业,曾是闵行区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劳技教师,拥有16年教学经验,曾获“长三角百名最美手作人”称号,身兼民盟闵行区委文化艺术专委会委员、上海教育电视台特邀讲师、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美育天使团队特邀讲师、闵行区社会美育导师等多职。

而在她的耐心指导下,一些社区的全职妈妈、手作爱好者开始加入到“匠心珐琅”“土布新生”“指尖生花”“葫芦吉祥”等特色项目技能传习师行列,在感受美好的同时传递技艺温度。

科技赋能

当3D打印遇上掐丝珐琅,让传统“潮”起来

“非遗不是老古董,它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这是董慧常说的一句话。面对传统手工艺耗时长、难量产的痛点,工作室大胆拥抱科技,用3D打印技术计划实现掐丝路径数字化建模、胎体精准预制,将单件珐琅作品的基础制作时间缩短至少百分之五十,同时保证纹样精度;以激光拓印,替代传统手工转印,让线条更清晰、更精准,效率提升3倍。

这种“科技+非遗”的模式,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让技艺更适应现代生活——2024年推出的“泾宝”珐琅杯垫,正是对这一技术的有效尝试。

荣誉与足迹

从吴泾到世界,让文化走得更远

作品《万象》,在作品中见众生、见自己


多年深耕,让泾彩文创的成绩单愈发厚重。2023年长三角青年文创设计大赛获“优秀组织奖”,2023年9月钢琴上的掐丝珐琅作品《珐琅繁花·百年上海》入选全国“艺心向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美术展,2023年11月镜子上的掐丝珐琅作品《万象》参加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新闻中心“上海非遗客厅”。2024年作为上海非遗代表赴日本大阪,在身临其境体验掐丝珐琅点蓝工艺的互动中,让中国技艺惊艳国际舞台。


工作室掐丝珐琅项目参展上海首届职业技能大赛

2025年6月《万象》于北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荣耀参展“非遗正青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年成果展;2024年泾彩文创课程入选团市委青年夜校服务发展计划入库课程,作品《珐琅繁花・百年上海》亮相上海首届职业技能大赛,获央视新闻直播报道。而这些荣誉背后,是工作室让非遗“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坚持。

未来展望

让非遗成为流动的文化长河

获评闵行区技能大师工作室后,泾彩文创的蓝图更加清晰:完善带教体系,深化3D打印与珐琅工艺的融合,打造“吴泾非遗地图”,尝试和本地文旅地标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

“保护非遗不是把它放进玻璃柜,而是让它在创新中活成一条流动的河。”董慧说。从吴泾的尚义桥到上海书展的聚光灯,从社区课堂的欢声笑语到国际舞台的文化对话,泾彩文创正以匠心为笔,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篇章——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是非遗在新时代的生动注脚。

来源:今日闵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