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23个重大科创载体落户光明科学城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0 07:35 2

摘要:8月8日,记者走进位于光明科学城的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简称“深圳超算二期”)项目现场,“穿”上深色光伏玻璃外衣的机房楼,像一个极具未来感的“科技魔方”。

8月8日,记者走进位于光明科学城的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简称“深圳超算二期”)项目现场,“穿”上深色光伏玻璃外衣的机房楼,像一个极具未来感的“科技魔方”。

深入机房楼内,运算速度达2Eflops的超级计算机正装机测试,预计今年点亮。机房楼两侧的动力楼、科研楼,正进行外立面和内部精装修。

1公里范围内,鹏城云脑Ⅲ项目同样在加快设备采购。作为光明科学城首个纳入国家规划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鹏城云脑Ⅲ预计将于今年点亮,智能算力将达16Eflops,成为国内单体规模最大、支撑万亿参数神经网络模型研究的大科学装置。

深圳超算二期与鹏城云脑Ⅲ刷新建设进度,是光明科学城集中度显示度不断提升的生动缩影。

经过7年建设,光明科学城瞄准世界一流科学城目标,聚焦信息、生命、新材料三大领域,集中布局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包括8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1个前沿交叉平台、2所研究型高校、2所广东省实验室。其中,在建运营的重大科技创新载体达22个。

创新浪潮涌,高水平人才聚集地

今年6月,光明科学城传出多个好消息,美国顶尖科学家查尔斯·李波加盟光明科学城,国际神经生物学专家陆伟,睡眠研究领域著名学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丹扬,也相继宣布全职加盟深圳医学科学院(SMART)。

顶尖科学家的密集加入,折射出光明科学城对全球创新人才的强大磁吸力。目前,光明科学城院士达59人、高层次人才超3000人、科研院所人才近8000人、博士人才超5000人,共有161名学者入选全球2%顶尖科学家榜单,17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光明科学城连续3年入选全国科技城百强榜,排名从第24名跃升到第7名。

光明科学城内创新奔涌,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快马加鞭”。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设立17个整建制学院、布局23个一级学科,在校师生约1.5万名,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8个学科领域已进入ESI前1‰。深圳理工大学以新型研究型大学“出圈”,连续两届本科招生分数线位居全省前列。

深圳湾实验室已集聚科研人员超过1900名,累计承接科研项目超过400项。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已形成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外籍工程院院士为核心的20个科研团队,与龙头企业联合建设的大湾区昇腾算力应用创新研究院正式挂牌。

深圳医学科学院引入领军科学家3位、青年科学家8位,在神经精神疾病和生命“暗物质”鉴定2个科研领域实现国际领先。

此外,南方科技大学光明高等研究院设立先进光源中心、创新材料研究院等8个科学中心;广新生物工业微生物与生物智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启动运营;太阳系超高速撞击实验室揭牌落地;兰州大学深圳研究院已落地注册并启动运营;中兵智能创新研究院(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等重点项目加速推进。

大设施“沿途下蛋”,催生新质生产力

沿公常路向东莞方向行驶,记者来到位于深莞交界处的光明生命科学园,极富科技感的五栋蓝白建筑尤为引人注目,这里进驻了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两大设施。

走进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简称“合成生物大设施”)4楼实验室,眼前呈现一个个透明玻璃房组成的自动化功能岛区。功能岛内,机械臂正熟练地将生物试剂和样品准确地放进微孔板中,快速地完成菌株筛选、基因编辑和数据采集等任务。

合成生物设施平台运营中心主任、研究员李楠告诉记者,合成生物大设施共集成40个自动化功能岛,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高通量、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合成生物设施,像一座智能化的“生物铸造厂”,可提升10倍科研效率。

合成生物大设施自2024年12月启动运行,已累计为近百家用户单位提供定制化技术服务,服务范围覆盖整个泛生命科学领域,其中,高校和科研机构占七成,创新性企业占三成。

为推动科研成果加速向新质生产力转化,光明科学城坚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沿途下蛋”,通过高水平运营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已累计培育孵化引进超130家合成生物企业,总估值超400亿元,2024年产值超过40亿元。赛桥生物、赛陆医疗等极具成长性的领军企业不断涌现,还吸引了华熙生物、广新生物等龙头企业落户。

距离合成生物大设施10分钟车程内,2024年7月,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启动建设,这是我国生物制造领域首个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

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总经理罗巍表示,国创中心将建设大规模载体制备与质控平台等6大平台,赋能大湾区加快打造千亿级生物制造产业集群。目前,国创中心生产工艺高通量开发平台、中试放大及GMP平台的主要功能已完成深化设计和施工建设,全面进入安装调试阶段。

与合成生物大设施一连廊相隔,另外一大“国之重器”——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启动运行。脑设施执行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朱凯川表示,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是全球首个综合性脑科学创新科研平台,设施自启动运行以来,累计为138个科研和企业用户提供技术服务,与400多个课题组签订意向合作协议。

光明科学城通过打造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集聚脑科学领域企业超过70家、总估值超80亿元。

区域协同联动,科学城“朋友圈”加速扩容

6月21日,深莞携手官宣,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联盟成立。由此,一个近200平方公里的世界级科学片区加快成形。

科学联盟将汇聚深莞两地高校、科研机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跨区域、跨机构、跨学科合作,加强两地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形成“环巍峨山”科研圈、生活圈和交通圈,打造“双城联动、全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成立科学联盟之外,光明科学城近年来不断强化区域协同,在联动河套上,印发实施“一园一城”联动发展工作方案,支持推动“一园一城”优惠政策延伸覆盖、重大设施共建共享、机构平台项目联动、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和基础设施联动发展。光明科学城河套创新中心落地河套深圳园区,为光明科学城及河套合作区科研院校、科技企业、创投机构等提供面对面交流平台。

在联动香港上,光明科学城香港运营中心于2024年2月揭牌运营,为香港科研院校、企业共享共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同承接重大科技项目提供“重要窗口”。

在链接国际上,光明科学城论坛·2024活动通过线下会议+全球直播等多种形式举行,线下吸引近20名院士和涵盖“政产学研用资”超3000人的多元主体齐聚;线上热度持续提升,召开24小时内微博相关话题浏览量超2亿,开幕式盛况直播浏览量超1500万。

数说

光明科学城

光明科学城聚焦信息、生命、新材料,集中布局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其中,在建运营数达22个。

光明科学城院士达59人、高层次人才超3000人、科研院所人才近8000人、博士人才超5000人,共有161名学者入选全球2%顶尖科学家榜单,17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光明科学城连续3年入选全国科技城百强榜,排名从第24名跃升到第7名。

坚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沿途下蛋”,已累计培育孵化引进超130家合成生物企业,总估值超400亿元,2024年产值超过40亿元。集聚脑科学领域企业超过70家、总估值超80亿元。

来源:读特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