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研究 | 港股指数投资全景图:指数解析与投资渠道对比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0 07:33 2

摘要:港股市场作为连接中国与全球资本的核心枢纽,其指数体系呈现出鲜明分层与“内外资分化与共识并存”特征。本报告通过“产品-指数”映射分析法,系统剖析了港股指数投资生态:

港股指数,被动投资

港股市场作为连接中国与全球资本的核心枢纽,其指数体系呈现出鲜明分层与“内外资分化与共识并存”特征。本报告通过“产品-指数”映射分析法,系统剖析了港股指数投资生态:

指数体系层面,从指数类型来看,1)宽基指数(恒生/恒生中国企业)作为市场基准,体现金融与科技板块的对冲平衡;2)行业指数(如恒生科技)聚焦新经济赛道;3)策略指数(如恒生高股息)满足特定的投资需求;从基金投资者结构看,1)内地投资者更青睐以高股息策略和央国企属性的指数(比如央企红利指数),体现其对稳定收益和具备国资背景企业的特殊配置倾向;2)国际投资者则侧重MSCI China等指数,关注细分成长领域和ESG投资风格,反映其对成长性及可持续投资的配置逻辑。值得注意的是,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成为内外资的共识选择,前者凭借其市场代表性获得广泛认可,后者则因其涵盖中国科技龙头企业而成为资金配置的重要交汇点。

指数特征层面,宽基类指数展现出均衡风险收益属性,以大盘成分股为主,行业层面以金融和信息科技为主,兼顾消费等行业;行业指数则呈现高收益和高波动并存的典型成长特性,中小盘特征较突出;高股息指数展现稳健特性,以中大盘成分,金融、能源和通讯服务等传统行业为主。

投资渠道方面,对内地投资者而言各具优势:港股QDII基金覆盖生物科技等全市场标的,港股通基金聚焦港股通标的,南向ETF实现T+0交易,且最具性价比,跨境理财通服务大湾区居民闭环配置,香港互认基金可满足多币种全球资产一站配置需求。

业务实践层面,银行机构可围绕港股被动投资需求构建全面服务体系:1)产品端建议采取“稳健收益+成长机会”为主线:一方面锚定“现金流+低波动”需求,重视港股红利类基金(尤其是每月分红型基金),满足客户稳健收益需求;另一方面前瞻性地开发人形机器人等具备长期成长潜力且市场尚未充分覆盖的细分赛道指数产品。2)销售端建立矩阵化推荐方案,对客户不同需求差异化推荐港股指数基金组合,跨境投资客群可匹配多币种互认基金与跨境理财通产品。通过差异化基金产品布局,可以为不同风险偏好的内地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港股指数投资服务。

港股市场作为连接中国与全球资本的重要枢纽,凭借其独特的制度设计和多元的投资者结构,形成了与A股市场差异化的生态格局。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已从上市端剖析了港股的国际定位与制度优势[1],并系统比较了其与A股在市场特征和参与者结构等方面的差异[2]。基于这些研究基础,本报告将从投资实践角度探讨如何通过指数工具系统性把握港股投资机会。我们将基于“产品-指数双维度框架展开:首先(第一部分)系统梳理港股核心指数体系,解决“有哪些指数”;其次(第二部分)解析各类指数的特征,阐明“如何理解这些指数”;然后(第三部分)聚焦投资渠道对比分析,解答“怎么投资这些指数”;最后(第四部分)探讨港股指数化投资方面的业务建议。通过这四层递进分析,我们希望为投资者呈现一份兼具理论价值与投资实践指导意义的"港股指数投资全景图"。

一、港股指数概览:港股有哪些指数

港股市场的指数体系既反映了国际资本的配置逻辑,也体现了内地投资者的特殊需求。为全面梳理港股指数生态,我们采用产品-指数映射分析法:通过系统梳理被动型基金产品的跟踪标的逆向解构港股指数生态的全景图谱。这种方法的独特价值在于:一方面,不同产品线的分布客观反映了各类投资者的配置偏好;另一方面,被动产品的指数选择直接体现了市场的真实需求

1.1 基金投资者分类与指数配置特征

从基金参与者结构来看,港股市场核心可分为两大群体:

1.内地投资者:主要通过聚焦港股的QDII[3]基金、港股通基金[4]、互联互通南向ETF[5]、香港互认基金[6]以及跨境理财通进行配置[7];

2. 国际投资者[8](包括香港本地及全球配置型基金):主要通过投资中国市场的基金(包括专注港股的产品)进行配置。

从基金配置逻辑上看,内地与国际投资者虽然都倾向于被动型投资,但配置逻辑存在本质差异。内地投资者以港股通基金和南向ETF为主,呈现出单一市场、工具化的配置特征,主要通过标准化产品获取港股市场beta收益国际投资者虽然同样偏好被动策略,但更倾向于将港股纳入更广泛的中国资产配置框架(97%持有港股的基金投资区域都为中国),通过组合优化实现区域配置的多元化。这种差异在基金策略选择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涵盖中国的基金同时包含主动和被动策略,而专注中国香港的基金则全部采用被动型策略,这进一步印证了香港市场在国际投资者眼中的定位——并非独立投资市场,而是中国资产配置的组成部分。

1.1.1 内地投资者:渠道与底层指数图谱

为系统梳理内地投资者的港股指数偏好,我们参考MSCI/恒生指数架构体系,基于宽基-行业-策略框架归纳各渠道对应的指数。

内地投资者在港股投资中,主要依赖中证、恒生和国证指数公司编制的指数。在宽基方面,恒生指数占据绝对核心地位,这一特征在所有渠道中高度一致[9]。行业主题布局则呈现差异化:港股QDII基金覆盖最广,涵盖生物科技、互联网科技、医疗保健等新兴领域;港股通基金受限于标的范围,主要跟踪港股通系列指数;南向ETF显著集中于恒生科技指数(占比24%)。策略维度普遍以红利指数为主导,尤以港股通高股息指数为代表。

1.1.2 国际投资者:渠道与底层指数图谱

相比之下,国际投资者则更依赖FTSE和MSCI等机构的全球性指数体系,其编制逻辑更具全球化特征:不仅包含宽基、行业和ESG主题指数[10],还特别关注科技和新能源汽车[11]等细分成长领域。此外,国际指数体系通常提供对应的杠杆指数(如MSCI中国3倍杠杆指数),并可能规避特定类型企业(如WisdomTree China ex-State-Owned Enterprises指数对国企的排除)。

这种差异化的指数生态,实质上反映了不同投资渠道在制度约束、资金属性和投资目标等方面的本质区别。内地投资者受渠道限制形成青睐红利配置风格,而国际投资者则延续其全球资产配置的一贯逻辑。

1.2 港股核心指数体系全景

基于前文对内地与国际投资者跟踪指数的分析,我们可以勾勒出港股市场的核心指数体系全景。

内资关注指数以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为核心宽基,行业主题聚焦金融、创新药等传统及新兴经济领域,风格上偏好高股息策略,体现内地资金对稳定收益及具备国资背景企业的侧重。

外资关注指数则以MSCI China[12]为代表性宽基,行业布局更偏向互联网、消费及医疗等新经济赛道,风格上ESG相关指数占据重要地位,凸显国际资本对成长性及可持续投资的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内外资共识指数突出体现在恒生指数与恒生科技指数。恒生指数作为港股市场基准,获得跨市场投资者的共同认可,而恒生科技指数则因其涵盖中国科技龙头,成为内外资在成长赛道上的配置交汇点。

二、指数特征:如何理解这些指数

为了系统理解港股核心指数,我们从相关性-风险收益-成分特征建立认知框架。

相关性维度,宽基类指数内部恒生指数与恒生中国企业0.98的超高相关性印证了港股“内地资产主导”的特质[13]。行业指数关联度方面,恒生互联网科技与恒生消费同恒生指数的相关性均为0.92,直接印证了新经济板块在港股中的重要地位。而恒生高股息指数作为风格指数,与各个指数的平均相关性仅0.65,凸显其穿越周期的稳健属性

风险收益维度,三大类型指数形成清晰的风险梯度宽基类指数作为市场基准的恒生指数展现出均衡特性,年化收益2%,最大回撤53%,其表现本质是金融板块(稳健性)与科技板块(成长性)对冲的结果。行业指数年均收益6%领跑,但波动剧烈(年化波动32%),最大回撤均值达71%,反映成长赛道的高波动特征。高股息指数展现偏保守的稳健特性,年均收益3%虽不高,但波动率(19%)和最大回撤(42%)均为最优。这种风险收益特征的显著分化,根本上源于各指数不同的行业侧重。

市值结构维度差异显著,恒生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均以大盘股(市值超1000亿港元)为主导,合计占比均超过50%,显示出显著的头部集中效应。医药指数如恒生医疗保健、生物科技及创新药指数的中小盘特征更为突出,500亿港元以下成分股占比超过50%,这种结构使其在保持成长性的同时,兼具创新企业的投资弹性。值得注意的是,恒生高股息指数呈现出独特的中大盘特征,其成分股市值主要集中在500亿港元以上,这一市值分布与其追求稳定分红的编制目标高度契合。

行业配置维度,宽基类指数恒生指数与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均以金融和信息科技为主,兼顾消费等行业(但前者房地产占比(12%)显著高于后者(5%))。行业主题指数则展现出更强的专业聚焦性:科技指数从互联网平台(恒生互联网)向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硬科技延伸(恒生科技);医药类指数从全领域的医疗保健(恒生医疗保健),聚焦生物技术及医疗设备等前沿赛道(恒生生物科技)到专注研发的创新药(恒生创新药)均有覆盖。红利策略指数方面,港股通红利指数体系可按红利+X细分为四大类(纯红利、红利+内地企业、红利+多因子、红利+央国企),各个指数侧重配置金融、能源和通讯服务(合计占比均超60%)等现金流稳定、分红能力强的传统行业。

综合来看,港股指数体系本质上是不同投资策略的载体。1)宽基指数适合作为核心配置获取市场平均收益,2)行业指数(科技/医药)可用于增强组合的成长属性,3)高股息指数则是控制波动的有效工具。不同指数按照市值风格和配置场景可划分如下:

三、指数投资渠道:内地投资者如何参与

港股指数投资渠道的选择本质上是资金属性、交易需求与指数特性的精准匹配。站在内地投资者的角度,我们从指数覆盖、税收优惠、资金效率和费率四大维度系统对比主流渠道[14]:在指数覆盖广度上,港股QDII基金=互认基金>港股通>南向ETF, 港股QDII基金和互认基金优势显著,可投资全市场标的,港股通基金覆盖主流指数,南向ETF则聚焦流动性高的核心指数。在税收方面各个渠道差异不大,港股QDII份额在分红税优势显著(10%),在资金效率上南向ETF>港股通基金>互认基金>港股QDII基金在管理费率上南向ETF港股通基金港股QDII基金互认基金,南向ETF最具性价比。

综合来看,QDII基金是投资生物科技、医疗等特色指数的选择,港股通基金依托互联互通机制实现人民币直接投资,是内地居民布局港股通指数的核心工具,南向ETF适合短线交易,互认基金满足多币种(人民币/港币/美元)全球资产的一站式配置需求,跨境理财通则服务大湾区居民的跨境投资。投资者需根据资金属性(本/外币)、持有周期(短期交易/长期配置)及风险偏好(被动指数/主动管理),构建优势互补的投资组合:人民币资金选港股通,多币种配置用互认,交易需求看ETF,特色标的找QDII。

需求,重视红利型港股基金(尤其是月度分红型基金),满足客户对稳定现金流的诉求;另一方面前瞻性地开发人形机器人等具备长期成长潜力且市场尚未充分覆盖的细分赛道指数产品(参考Solactive China Electric Vehicle & Battery与Humanoid Robotics指数),填补市场空白。在销售端构建港股指数基金产品组合矩阵,针对客户需求精准匹配:保守型客户推荐配置红利指数基金组合,平衡型客户采用“行业+红利”的哑铃策略指数基金组合,进取型客户推荐科技+生物医药行业指数基金组合,跨境客群则匹配多币种互认基金与跨境理财通产品。通过这样的结构化布局,可以为不同风险偏好的内地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港股指数投资服务。

参考文献

1. 恒生指数,恒生指数系列-指数目录[EB/OL],2025/06/17[2025/07/20], https://www.hsi.com.hk/static/uploads/contents/zh_hk/dl_centre/index_catalogue/index_catalogue.pdf。

2. 中国证监会,关于交易型开放式基金纳入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后适用税收政策问题的公告[EB/OL],2022/07/01[2025/07/20], http://www.csrc.gov.cn/csrc/c100028/c4073570/content.shtml。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延续实施沪港、深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和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 [EB/OL],2023/08/21[2025/07/2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8/content_6900228.htm。

4. 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25号) [EB/OL],2015/12/14[2025/07/20], https://guangdong.chinatax.gov.cn/gdsw/zjfg/2015-12/22/content_f86696a669424810a7753ba2248bda62.shtml

5. 香港金融管理局,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 [EB/OL],2024/2/26[2025/07/20],https://www.hkma.gov.hk/chi/key-functions/international-financial-centre/wealth-management-connect/

注:

[1]资料来源:兴业研究,内地赴港IPO潮涌下的商业银行业务机遇[EB/OL],2025/07/18[2025/07/20],https://app.cibresearch.com/tiptap_web/index.html#/shareUrl?id=f73e05f9c9486c371000ce7864489407&from=app&appVersion=539。

[2]资料来源:兴业研究,中国资产与全球资本:港股市场特征与研究框架[EB/OL],2025/06/18[2025/07/20],https://app.cibresearch.com/tiptap_web/index.html#/shareUrl?id=357b8daef8ff05017d7dc34a11a0ab5f&from=app&appVersion=539。

[3]截止到2025年07月30日(本文如无特殊说明,数据均截止到此日),QDII基金共313只(统计时同类份额仅保留A类),规模合计6798亿人民币,其中股票型215只,包含81只主投中国香港市场的基金(被动型78只,跟踪17个港股指数,规模2164亿人民币)。

[4]港股通基金为通过港股通渠道投资港股的内地公募基金。内地公募基金共13013只(统计时同类份额仅保留A类),规模合计344871亿人民币,其中股票型基金3087只,包含355只投资港股基金(被动型70只,跟踪35个港股指数(不含中证沪深港系列指数),规模2031亿人民币)。

[5]互联互通ETF中南向ETF为在中国内地上市,投资于中国香港的ETF,共17只,规模3323亿人民币。

[6]香港互认基金是指在中国香港注册成立,经批准后由中国内地授权机构代销的一类基金产品,目前规模为742亿人民币。

[7]还可以通过跨境理财通配置(但仅限于大湾区居民), 但因该机制数据披露有限,其底层指数暂不纳入本文研究范围

[8]我们统计EPFR中投资区域覆盖中国(包括仅投资中国香港)的非人民币基金,规模为1063亿美元。

[9]香港互认基金目前仅有跟踪恒生指数和恒生国企指数的2只被动基金,主要是主动型基金产品。

[10]如跟踪如MSCI China ESG Selection P-Series Extra

[11]如跟踪MSCI China Technology Sub-Industries ESG Screened Select Capped,Solactive China Electric Vehicle

[12]MSCI China涵盖A股,港股和在外国上市的中资股。

[13]恒生中国企业聚焦内地企业(93%的成分股被恒生指数覆盖),恒生指数包括中国香港本地公司(如香港交易所),中国澳门公司(如银河娱乐)和外国公司(如汇丰银行)。我们在《中国资产与全球资本:港股市场特征与研究框架》中研究发现港股成分股市值84%来自内地企业。

[14]跨境理财通因无公开数据,暂不在本次对比范围内

点击图片购买 “兴业研究系列丛书”

转 载 声 明

转载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 务 支 持 人 员

对集团外客户

李 璐 琳

liliulin@cib.com.cn

对集团内用户

汤 灏

tanghao@cib.com.cn

免 责 声 明

本报告由兴业研究(CIB Research)提供,报告信息依据国际、中国和行业通行准则并通过合法渠道获取,所有观点为研究员个人意见,不代表兴业研究立场。本报告不含任何道德、政治或其他形式的偏见,兴业研究不对报告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及时性作出任何明确或隐含的保证,报告内容不构成任何形式的要约、投资建议或决策依据,阅读者应自行独立评估所有相关风险。对于因使用本报告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后果,兴业研究和研究员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版权为兴业研究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分发、发表或以其他方式公开本报告的全部或部分内容。除非本报告已正式发表在公开出版物中,否则应被视为非公开的研讨性分析。引用或发布本报告内容须注明出处为兴业研究,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兴业研究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

兴业研究版权所有并保留一切权利。

来源:鲁政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