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索洛哈杯出土于第聂伯河左岸的索洛哈墓,制作于公元前4世纪早期。杯子高121毫米,由银制成,人物及其他装饰部分镀金。上半部分描绘了四个独立的场景:两个年轻的骑手与一只愤怒的狮子对峙,两个年轻骑手将一只长角母狮逼入绝境,两只狮子面对面,两只狗正在对峙。这些场景带有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和黑海沿岸草原斯基泰文物索洛哈杯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是否有工艺技术上的复制和传承?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索洛哈杯
索洛哈杯出土于第聂伯河左岸的索洛哈墓,制作于公元前4世纪早期。杯子高121毫米,由银制成,人物及其他装饰部分镀金。上半部分描绘了四个独立的场景:两个年轻的骑手与一只愤怒的狮子对峙,两个年轻骑手将一只长角母狮逼入绝境,两只狮子面对面,两只狗正在对峙。这些场景带有神话色彩,可能描绘了斯基泰英雄战胜掠夺力量的事迹,也可能是成年仪式的象征。
斯基泰文物陈列还有一款库尔奥巴金杯,也代表着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作品。
库尔奥巴金杯出土于刻赤附近的库尔奥巴墓,制作于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这只金杯高130毫米,腹部圆润,颈部细长,杯口呈杯状。杯身由一条窄窄的回纹装饰带分隔为上下两个区域。上半部分的场景描绘了七个蓄着胡须、留着长发的斯基泰人,分为四个独立的画面:两个人面对面交谈,一个人半跪着给弓上弦,两个人面对面跪着检查牙齿,两个人坐着为对方包扎腿部。这些场景可能展现了同伴之间的情谊,也可能是战前准备和战后情况的描绘。这些人物的发型、服饰和武器描绘十分细致,展示了斯基泰人的典型装束。
库尔奥巴金杯
公元前4世纪,希斯两族交流深入,为相互了解提供了充足机会。虽物品描绘可能有艺术加工,但能被赞助者接受,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斯基泰精英对自身的认知。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是唐代金银器代表作品,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该银壶通高14.8厘米,造型融合北方契丹族皮囊壶与马镫形态,采用锤揲成型、模压纹饰及錾刻工艺制作,壶身两侧装饰鎏金舞马衔杯纹样,生动再现唐代宫廷舞马为玄宗祝寿的仪式场景。银壶整体呈扁圆形,顶端设竖筒状小口,壶盖为覆式莲瓣形制,通过银链连接弓形提梁。器物以整块银板经锤揲工艺成型,腹部双面模压凸起舞马纹样,焊接处经精细打磨几乎无痕。提梁、壶盖及圈足处装饰鎏金同心结与覆莲瓣纹,形成银地金花的视觉对比。
银壶造型模仿契丹族皮囊壶,壶身扁圆的设计便于骑马携带,而鎏金纹饰与模压工艺则展现唐代中原地区精湛的金银器制作水平。这种游牧民族器物形制与中原装饰工艺的结合,印证了唐代丝绸之路沿线民族文化交流的深度。
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的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和黑海北岸斯基泰文化索洛哈金杯(约公元前4世纪)之间的相似性及其工艺技术传承问题,这是一个涉及欧亚草原艺术传播的经典议题。目前学术界的共识是:二者存在艺术风格和主题上的关联,体现了欧亚草原“动物风格”艺术的跨时空影响,但并非直接的工艺技术传承,更多是文化意象的间接传播与本土化创新。
来源:顽石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