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花蚊子”)叮咬传播,各年龄段人群均有可能感染发病。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花蚊子”)叮咬传播,各年龄段人群均有可能感染发病。
“基孔肯雅” (Chikungunya)源自非洲土著语,意思是“弯腰走路” 形象描述了患者感染后因关节痛而弯腰蜷缩的姿态,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基孔肯雅热传播途径:靠白纹伊蚊、埃及伊蚊(花斑蚊)传播,伊蚊在白天叮咬人,活动高峰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
潜伏期:通常在被携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1~12天发病。
基孔肯雅热的多数患者为轻症,大约一周可治愈,重症及死亡病例较为少见。
带毒蚊虫叮咬后1—12 天(通常为3—7天)后,开始出现症状。
常见为突然发热和关节疼痛,剧烈的关节疼痛可导致行动困难。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还包括头痛、肌肉痛、关节肿胀、皮疹、恶心、疲劳等。偶有引发眼部、心脏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报道。症状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感染等其他感染类似,可能被误诊。多数患者一周内会好转,部分病例关节疼痛的症状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如果在基孔肯雅热流行区(非洲、东南亚、南亚、印度洋岛屿、美洲热带地区等)居住或旅行后(发病前1—12天),出现突发发热,尤其是伴有剧烈关节疼痛等症状,应高度怀疑基孔肯雅热。立即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主动告知医生可能的蚊虫叮咬史、旅行史,特别强调关节疼痛情况。
预防基孔肯雅热的最佳方法是避免蚊虫叮咬。
1.清除孳生地,源头灭蚊
蚊子幼虫在水里长大,每周检查并彻底清理家中/周边所有积水容器(花盆托盘、闲置瓶罐、废旧轮胎、堵塞的屋顶排水沟、水桶,甚至小到一次性杯子里的水),进行清空、倒扣、加盖或妥善处理。
2.防止叮咬,做好个人防护
(1)物理防蚊:
给家里装上纱窗、纱门,物理隔绝蚊子入侵。睡觉挂好蚊帐(特别是婴儿床),安全又环保。
外出时(尤其是清晨和傍晚蚊子活跃时段)尽量穿浅色、宽松的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
开空调或电扇,低温(26℃以下)和气流会让蚊子活动能力下降。
(2)化学防蚊:
暴露在外的皮肤,使用含有有效驱蚊成分的产品(避蚊胺、派卡瑞丁、驱蚊酯、柠檬桉油等)。
室内可使用蚊香、电热蚊香液/片。使用蚊香类产品时注意通风安全。户外活动可考虑在衣物上喷洒驱蚊剂。
在人离开房间时使用杀虫气雾剂喷洒,关闭门窗闷杀一段时间,之后充分通风再进入。
出发前旅行者需查阅目的国家的健康通告和警示信息,可前往旅行门诊或者医疗机构咨询医务人员。
1.化学防蚊:携带含有避蚊胺、埃卡瑞丁、柠檬桉油、对薄荷烷二醇等活性成分的驱虫剂,并按照说明使用。使用经0.5%氯菊酯处理的衣物和装备(如靴子、袜子、帐篷)。
2.物理防蚊:穿宽松的长袖上衣和长裤、使用蚊帐、选择配备纱窗纱门的住宿场所。
3.旅行结束2周内仍需预防蚊虫叮咬,避免将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等病原体带入境内,导致传播。
4.若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或皮疹症状,请及时就医,并说明旅行时间和地点,以尽快得到诊治。
夏季蚊虫活跃,每一次防蚊行动,都是对自身和家人健康的坚实保障。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筑牢防护屏障,远离病毒威胁!
来源:年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