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2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提起白酒,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助兴”、“暖胃”,但对胃病患者来说,喝白酒可不是一件小事。
不少人觉得,喝点白酒可以“杀菌暖身”,甚至有人说“喝酒可以养胃”。这种说法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医生怎么看?胃病患者到底能不能喝白酒?喝了会有什么后果?
今天我们就从医学角度,深入聊聊“白酒和胃病”之间的那点事。
喝白酒时,你可能会觉得胃里一阵火辣,有些人甚至觉得“这是在消毒”,但这其实是一种黏膜损伤的表现。
白酒的酒精浓度高,多在40%以上,进入胃部后会迅速刺激胃黏膜,引发毛细血管扩张甚至充血、水肿,严重时会导致胃黏膜糜烂或出血。
一项发表于《中华消化杂志》的研究指出,长期饮用烈性白酒者,其胃黏膜炎症程度显著高于不饮酒人群。这说明,即便你没有明显症状,胃黏膜可能早已“伤痕累累”。
不少人相信,喝白酒可以“杀灭幽门螺杆菌”,但现实却是:酒精根本无法有效杀灭幽门螺杆菌。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指南》明确指出,幽门螺杆菌主要在胃黏膜深层生存,酒精难以渗透至其藏身之处,反而会因破坏胃黏膜屏障,为幽门螺杆菌“开门迎客”。
而且,酒精还会影响胃酸分泌和胃排空功能,导致胃胀、反酸、嗳气等症状加重。对于本身就患有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病的患者,喝白酒无异于“火上浇油”。
答案是:有,而且证据确凿。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早在上世纪就将酒精列为一级致癌物。多项流行病学研究也证实,长期大量饮酒者,患胃癌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尤其是患有萎缩性胃炎、胃肠化生等癌前病变的患者,酒精的刺激会加速病情进展,甚至直接诱发癌变过程。
2023年发布的《中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指出,饮酒与胃癌的发生具有明确相关性,尤其是烈性酒对胃黏膜的破坏最为显著。
这是很多人反驳医生建议时最常用的一句话。
但要明确一点:这只是个例,不具备普遍性。而且,那些看似“胃没问题”的人,很可能只是症状不明显或病情尚未显现。
医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沉默性胃病”,即病情进展缓慢、初期无明显症状,一旦发现往往已到中晚期。
不要把个体经验当作普遍规律,更不能用“别人没事”来为自己找借口。
虽然医生普遍建议胃病患者戒酒,但现实中,有些人因社交场合难免会碰到白酒,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做?
首先要明确一点:即便是偶尔饮酒,也存在风险,必须谨慎处理。
如果实在避免不了,胃病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 空腹绝对不能喝。空腹时胃黏膜裸露,酒精一入口就会造成直接伤害。
· 控制量,低于30ml为宜。尽量小口慢饮,避免暴饮暴食。
· 饭后饮比饭前饮更安全,但也不能作为“护胃”的借口。
· 最好选择低度酒或葡萄酒,烈性白酒对胃的刺激最大。
· 饮酒后如有胃痛、反酸、恶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并就医。
一些白酒广告中会打出“养生酒”、“保健酒”的旗号,甚至声称能“养胃护胃”,这种说法可靠吗?
答案很明确: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某种酒具有真正的“护胃”作用。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曾发布通知,严格限制食品和保健品中所涉及的“养胃”、“护胃”等功效宣传,因为这些说法缺少科学依据,容易误导消费者。
医生表示,所谓的“护胃酒”本质上仍然是含酒精的饮品,对胃黏膜的伤害并无本质区别。
好消息是,胃黏膜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
如果能在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戒酒,大多数胃病经过治疗和调整生活方式后可以得到改善,甚至完全恢复。
一项2022年发表于《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的研究显示,戒酒6个月以上的胃病患者,胃黏膜炎症指标明显下降,症状改善率达78%以上。
因为白酒中的酒精,本质上就是一种刺激性毒素,胃病患者的胃黏膜已经处于受损状态,任何刺激都可能让情况恶化。
别再相信“喝一点没事”、“喝久了就适应了”这种说法,长期的胃病不是靠“忍”能解决的,而是靠科学治疗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如果你真的在意自己的健康,就要从现在开始,对白酒说“不”。
参考资料:
[1] 《中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3年版)》.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癌症中心.
[2] 《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指南(2022年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中华消化杂志》. 《酒精对胃黏膜影响的机制及防护研究》. 2021年第41卷第6期.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医瑾一点号